教育,面向幸福的远方

时间:2022-05-07 04:29:50

教育,面向幸福的远方

中国德育:唐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经开区从2011年开始打造幸福教育,在这四年里经开区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诗人海子的诗里有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请问您如何理解幸福?

唐保华: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是个体的心理体验。对于同一个事物或事件,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对于半瓶水,有的人看见后欣喜异常,有的人却抱怨怎么还剩半瓶水而不是一瓶水。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有的教师认为当教师苦、累,又不挣钱,做一辈子孩子王,实在没啥出息,总想找机会跳出这个圈子;有的教师却从教育孩子成长、成功、成才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人生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正所谓:你把孩子当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你把孩子当魔鬼,你就沉沦在地狱里。幸福是什么?对于教师而言,幸福就是“经我之手成就每一个孩子美好的未来”。刚才您提到诗人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修改为“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行走在教育的旅途,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幸福!

中国德育:您认为幸福与教育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

唐保华:关于幸福和教育的内在联系,我想说两点:

第一,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理论中说过:“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型的文明事业,它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身体、认知、情感方面的发展,使他能更好地感受到幸福。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获得幸福。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重要的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教育打下烙印较深的阶段。一个孩子长大以后,他可以改变已有的观点,但却很难改变自己观察、分析、思考的方式。因而,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品质,提高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形成对事业成功充满信心的优势心理,成为创造未来的人,是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从教育的根本意义来说:“教育――为了人的幸福。”

第二,教育自身也应该是幸福的。从小就听惯了学习苦、学习累的成语、故事,好像幸福跟学生无关、跟教育无关。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在学校感受到幸福,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工作中不能感受到幸福,这样的教育不要也罢。经开区现在办教育的思路就是要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让教师幸福地教,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让学生幸福地学,体验到幸福的教育。教师也应该是幸福的,没有幸福的教师就不会有幸福的学生。只有教师善于工作、乐于工作、享受工作,才会把幸福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快乐、自由、阳光、舒畅的学习环境,而不是让学生在无休止的作业中丧失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成为一个个模具里压制出来的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工业产品。我们不想看到苦教、苦学的场景,善教、乐教、善学、乐学是我们希望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享受着彼此的幸福,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你是快乐的,我就是幸福的,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中国德育:要培育幸福学生,必先有幸福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工作很清苦,工资不高,投入的精力多,仅从这些方面看,教师要体验到幸福还是比较难的。经开区用什么方法来让教师们体验到幸福?

唐保华:你说的很对,只有教师幸福,才能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学生。目前教师群体的工资水平不高,工作强度又很大,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却很高,由此带给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单从物质上的收获和付出相比,教师是很难从中找到幸福感的。那么,教师的幸福之源在哪儿呢?据一项调查表明,年轻教师的幸福感在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成就;教龄大一些的教师,其幸福感更多来自于高品质的教学和社会的认可。分析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因为个人追求得到了实现而产生了幸福感,换句话说,就是工作成就带来幸福体验。影响教师成就感的主要因素有教学质量、社会认可、自身素质、自主时间、办公条件、身心健康、经济待遇、对“问题”学生的管理等等。明确了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就能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教师增强职业幸福感。比如,要求各中小学均要建立教代会,让教师的声音能发出来,教师的权益能得到保护;倡导民主办学理念,让教师在学校能感受到应有的尊严;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给全区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给所有中小学建设了教师食堂;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每年筹措专项培训费150万元,师均1000多元;各校纷纷建立教师活动中心、心灵加油站、悦心吧等为教师在校休闲娱乐提供场所;完善学校工会组织,开展教师文体活动、心理健康讲座,每年例行安排教师体检,为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发放津补贴等。总之,通过多项措施的实施,我们旨在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增强教师幸福体验。

中国德育:幸福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幸福学生。如何才算幸福学生?当前影响学生幸福的因素有哪些?我们的学校又是怎样帮助学生去理解幸福?

唐保华:什么样的学生是幸福学生呢?这个问题不会有标准答案。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这样几个条件就应该算是幸福的:家庭是和美的,学校是向往的,老师是喜欢的,同学是友好的。

记得2011年9月1日,全国2亿中小学生新学年共同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就是“幸福”。当时,我们也做过专题的调查,看看在孩子们眼中,他们的“幸福”是什么?排序在第一位的答案是“幸福就是家庭和谐”,第二位的是“幸福就是快乐”。可见,在孩子们中幸福其实很简单。第一个答案提醒我们做家长的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家;第二个答案则更多需要我们学校去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欢乐的校园,留给孩子一个快乐回忆的童年。

从成人的视角看,很多人会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会说,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啥心都不用操,多幸福啊!可是,在孩子们看来,一天到晚背不完的课文、单词,做不完的作业、试卷,这样的日子简直苦不堪言。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学校里太多的禁锢、太多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逐渐泯灭了个性,丧失了想象力、好奇心,要么成为学霸、学习机器,要么成为被各种考试筛掉的失败者。这样的孩子,他们能有幸福可言吗?

就当前学生的不幸福因素而言,老师与父母的过高期望、枯燥无趣的学习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人际交往的恐惧与困惑、评价方式的单一化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孩子自信心的匮乏、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责任感的缺失、自私妒忌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孩子感受不到幸福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增强孩子们的幸福感呢?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要提高学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当幸福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们能感受到、体验到,会享受幸福、懂欣赏幸福。这方面,可以通过营造氛围、创设情景、搭建平台、开展活动、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二是要提高学生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当幸福不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们愿意去追求、去挖掘、去发现、去创造。这方面可以从培养习惯、陶冶品性、磨练意志、乐于付出、勇于创造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三是要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用幸福的教师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幸福,让教师的幸福感染学生的幸福。

具体到实际工作而言,比如我们开展高效课堂建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解放了学生、发展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痛苦;变革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兼顾,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并重,实施绿色评价和增值评价,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中找到做人的尊严和成长的自信;加强家校沟通,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让家长学会做“家长”、学会教育孩子,增强孩子在家里的幸福体验;各校均建设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关注留守儿童和各类问题儿童,等等。总之,“幸福”就像一颗颗种子,已经被播洒到经开区各中小学校园里,通过家校联手,师生共育,我们相信,幸福之花一定会绚丽绽放。

中国德育:幸福教育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将幸福教育理念融入课改?

唐保华:当今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教育,考高分、上名校几乎成为判断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引领下,孩子成了学习机器、考试机器,哪里还有童年的自由、幸福和快乐?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我常想,作为局长,我能做些什么去改变一下这个现状,还给孩子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幸福人生?思考之后的决定就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搞课改,改课堂、改课程、改评价。

一是建构高效课堂,解决课堂生态问题。以民主、合作、探究等为关键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改善课堂生态环境,培育高品质课堂形态。

二是建构丰富课程,解决课程高度同质化问题。在积极落实国家课程、深度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基础上,大力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建构具有丰富选择性、适应孩子成长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三是建构多元评价,解决育人导向问题。探索多元的师生评价体系,以评价为杠杆,引导教师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当上述三个因素得到重构后,教育就会带给师生一种全新的幸福体验: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而是焕发了生机的、学生乐于参与并成为主体的课堂;课程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课程,而是具有丰富选择性、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评价不再是唯分数的评价,而是立足全面、关注过程、兼顾多元的评价。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教育,但目前,我们还行走在路上。

中国德育:学校推进幸福教育,必须与家庭形成合力。经开区是如何让两股力量凝聚在一起的?

唐保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我们高度重视家校的沟通和融合,为此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以引导各中小学走家校共建、家校合育之路。各校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均建立了家长学校,成立了家委会,设立了家长开放日,向家长敞开了学校的大门。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管理,了解课程设置,体验教师辛苦,发现孩子需要,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度、配合度、满意度更强。由于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观上达成了一致,双方的教育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凝成了强大的合力,孩子的成长环境得到优化,发展自然也就顺风顺水。

中国德育:您的教育愿景是什么?

唐保华:一句话:学生能享受到幸福的教育,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享受到教书的快乐,此愿足矣。

上一篇:亿万大人物3(五) 下一篇:取暖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