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职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时间:2022-05-07 03:21:37

如何激发职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摘要】职校学生是最接近社会的学生,是面临生存问题最迫切的学生。本文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谈了四点做法:1.肯定特质,提升自信。2.关爱学生,给定目标。3.摒弃抱怨,乐于挑战。4.感受生存,体会压力。

【关键词】特质与自信 关爱与期望 抱怨与挑战 生存与压力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7-01

一个学生自身能力的强弱,学习动力的大小是个关键的因素。学习动力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所谓内在动力是指学习主体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信心、责任等,外在动力是指教育工作者的引导、社会的影响、生存的压力等。

另外,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考试成绩一流,更包括学做人、学技能、学生存。它不只是某个时段的学习,而且是终身的学习。

身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研究如何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实际做法。

一、肯定学生的个体特质,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职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数都属于学困生,自信心遭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树立他们的自信,成为第一要务。

学生甲,身材高挑,面貌俊秀,普通话也不错。可进职校前,在班里他们位子总是在最后一位,作业从没被老师改过,过年过节,亲戚朋友,碰面就问成绩,他在周记里说:“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作为班主任,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很心痛。

“你这么英俊,是上天赋予你最独特的礼物,你看班上多少同学都想和你交往,你有感染周围的气场。孟非多成功,可高考也落榜了。男子汉最怕对自己不自信,送你一句话‘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学校举行元旦联欢活动,活动的主持人通过选拔产生。他开始还畏畏缩缩,后来鼓起勇气参加了选拔。令人高兴的是他最终当上主持人,从此以后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有的学生头大,我会说,这么发达的脑袋,什么问题想不出来?有的学生一笑两酒窝,我会说,你对世界微笑,世界对你也亲切。有的学生头上有两个旋,我会说,上天给你做了不一般的记号,你的未来一定不平凡……

二、寄予爱的期望,并给出这个期望一个“定值”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只有爱的人才可以惩罚人”。

学生乙的父亲至今给我以难忘的印象。和其他家长不同的是,一见着老师,开口说的尽是自己孩子的缺点:抽烟;喝酒;进网吧;没亲情,平时除了要钱,没给父母打过一个电话……。原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五岁时由爷爷奶奶带大,行为习惯过分散漫。他的父亲甚至说,老师,你怎么管他都行,不管怎么打,我们家长都支持。言辞恳切,爱恨交加,体现出家长的恨铁不成钢。

会见过家长后,我仔细地打量着乙,个子中等,身体单薄,皮肤白晰。一个精明机灵的小男生。

一次周末作业:和你的亲人说说心里话。下周一我问他们作业完成情况的时候,问到乙,他的眼圈红红的。他说,他给爸爸打电话过去,没等他开口。

“又要钱了?才多长时间?这么大了,做个几件正经事……长大后怎么搞?”爸爸就一顿臭骂。

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你有过小宠物吗?”

“我养过一条小狗。”

“假如你的小狗有了吃邻居家鸡,吃桌子上的菜的坏习惯,你能容忍吗?老师父母都很爱你,是你平时的一些坏习惯,让爸爸失去了信任。这学期里,不要再抽烟、喝酒、上网吧了,好吗?”“他点点头。”

两年后,他参军了,他说服他父母的理由就是——到部队里培养出好的习惯,不让爱他的人失望。

三、培养视困难为挑战的心态,激发潜能

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使你在困难面前愈挫愈勇。但初遇困难时,一些负面心理因素:烦躁、厌倦、痛苦等,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可能会产生消极的行为,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培养学生视困难为挑战的心态对其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班有四十多名同学到昆山实习。他们抱着美好的希望,坐上火车。但两周下来,电话不断,有些同学纷纷抱怨:工作量太大,还要上夜班,有时一天要工作十个小时,还经常挨管理人员批评……那架式,整个社会都和我们这几个学生过不去。

我给他们几个群发了这样一条短信:

“不是世界对你一个人不好,是我们自己没准备好,只要你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困难无法回避,‘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为什么不换个心态,不去抱怨,而去挑战一下自己:占领这座山头。我的潜能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样巨大,我需要释放自己,我要让世界对我微笑。”

实习结束后,厂方的评价是:安庆电子学校的学生聪明、踏实、能吃苦。

四、开展主题班会,感受生存压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见压力也可以转化为动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感受就业,体会生存。

学生丙,因家庭条件限制,早早进入社会。初中一毕业就在广东的一家私人服装厂做流水线,计件工资,工作累,月收入两三千,做了两年,工作中深感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两年积攒的钱,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她在学校,表现突出,学习主动,成绩优异,动手能力强,成为学校优秀的学生会主席。

班会课上,我请她现身说法,给学生以极大的震动。

总之,“天生我材必有用”,“船到桥头自然直”。绝大多数人的内在动力,迟早都有被激发的一天,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尽可能早地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动力,更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上一篇: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项羽从未“火烧阿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