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效果探讨

时间:2022-05-07 10:32:34

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效果探讨

[摘要]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干预组采取循证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对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结果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室检查(0.98±0.33)、(1.11±0.41),神经系统反应(0.96±0.34)、(1.10±0.4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循证护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6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care in the preven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due to antipsychotics. Methods 208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2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04 cases in each.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evidence-based car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sychiatric routine care.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 show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laboratory tests (0.98±0.33)、(1.11±0.41), nervous system reactions (0.96±0.34)、(1.10±0.45),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b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maining items were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care; Antipsychotics; Adverse reactions;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适应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精神病性症状,如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绪、意向及行为障碍[1]。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因药物治疗时间、用药剂量及不同药物种类等原因,患者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有不可恢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2]。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严密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对2012年6―1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并和常规精神科护理相对比,以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精神疾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104例中,男性90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3.4)岁;病程1~28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下69例,大学以上10例;已婚59例,未婚45例。对照组104例中,男88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37.1±3.6)岁;病程1~30年,平均(9.8±0.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下68例,大学以上8例;已婚53例,未婚51例。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医嘱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对所采取的护理知情同意。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如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介绍同病房室友,关注患者的个人卫生、饮食及睡眠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等),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现将循证护理内容介绍如下。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本文中循证护理小组成员由1位副主任医师、1位副主任护师带头成立,组员则由主管护师、护师等10人组成。首先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护理成员掌握一定的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以实现以下目标:①确定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②明确检索所需的关键词,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证据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的论证,最终确定结论;③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每周一上午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④运用实例,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制订下一步的护理计划;⑤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1.2.2 确定循证问题 通过不良反应症状量表、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影响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因素及严重程度:①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②如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和预防。

1.2.3 循证证据支持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库中相关资料的查询,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根据提出的问题中关键词进行检索,及相查阅关书籍等的方法,找出与之相关的资料[4]。

1.2.4 系统评价 按照查阅文献的纳入标准,首先进行随机或半随机的对照研究,排除不科学、不严谨、不可靠及研究内容重复的文献。其次是评价者对研究的方法及文献纳入标准的恰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查询资料进行了提取,分析各研究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差异性,找出与本研究所需内容想接近的资料,并得出合并结果。研究中纳入文献的主要观点是差异性不大,只是研究的内容和涉及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太相同。

1.2.5 应用最佳证据以指导护理干预实践 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根据所查阅资料及结合临床专业的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可靠而又适用的最佳护理方法,并应用于患者,为其制订个体的护理计划。首先了解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原因及治疗进展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训练有机的结合,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讲明患者家属对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逐步改善护患关系。医、护、患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护理干预中以注重病人个体化原则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精神上得到支持,进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调查工具

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进行评定。

1.3.1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采用此量表记录治疗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该量表将34项症状归纳为6组:行为的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反应及其他[5]。

1.3.2 依从性量表 自制的依从性量表包括服药依从性、生活规律、个人整洁等3个方面。根据患者配合程度分为:①完全依从:患者存在主动性合作,并遵从医护指示。②部分依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护理,存在拒绝医护指示倾向,但经劝说后能够接受。③不依从。患者拒绝接受治疗护理,且存在违拗行为,需采取强制性措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循证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在服用抗精神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该研究通过对104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后发现,及时正确的了解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被应用于临床,给众多精神病患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也能深层次的推进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但是不论是传统的治疗药物还是新型研发抗精神病药物均有可引起不良反应。目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在急性期还是以药物主,但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能干扰患者的精神活动及日常生活,且患者因为服用药物的药量及用药时间太长,精神病患者易产生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的特点应充分了解,对各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期应采用何种护理方法非常重要。而采用何种护理预防患者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6]。从我院对干预组采用的循证护理干预可知,对个体患者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见性地进行预防,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及时处置,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该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循证护理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优于常规护理,这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正确规范应用。该研究对精神病人的用药类别及用量用法、不良反应等都提前列举出来,并每周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而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因此这个过程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就具有极大的优势。

3.2 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程度,抗精神病药物对治愈精神疾病患者及减少患者复发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患者诸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分为依从良好、部分依从和不依从[8],该研究中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也自制了调查表格对患者依从性进行了观察。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为保证治疗效果稳定和减少病情复发, 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是长期治疗的关键。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制约了服药的依从性, 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客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又经常与医护人员的判别尺度不一致,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必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重视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观感受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9]。该研究中笔者将循证护理用于临床护理中,是以“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性与盲目性,使护理工作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10]。表1显示:循证护理注重患者的是药物的疗效同时关注患者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 如体重、仪表形象、注意力等。若这些不良反应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自信心以及审美观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可以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而家属对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部分家属担心患者的智力、生育等问题,这些观念均会降低家属对治疗措施的信心[9]。循证护理以人性化的态度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从而更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综上,该文笔者采用循证护理首先对精神病药物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总结,以全面了解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这种研究方法针对性更强,可以全面了解研究目的。但是本研究只研究了8周,而精神疾病是一个长期治疗和用药巩固的过程,所以观察需要时间更长一点,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职业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服药的不同心态。该研究对这方面的观察不足,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因此,了解精神疾病的类别、不良反应及患者对服药的态度,可真正达到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因此,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有助于推动护理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11]。

[参考文献]

[1] 季加翠,汲送花.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37-38.

[2] 曹国兴,曹华琼.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1-622.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颜美琼.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99-102.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8-205.

[6] 高新华.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5):78,84.

[7] 吴英美,孙丽,刘情情.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杂志 ,2012,29(18):35-37.

[8] 王艳梅,郑爱民.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3-4.

[9] 李瑞平.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9):47-48.

[10] 徐建鸣.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291-292.

[11] 王欲晓,朱颍.循证护理在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2):342.

(收稿日期:2014-03-04)

上一篇: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效... 下一篇:健康教育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