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为本 就不能不管好物价

时间:2022-05-07 10:24:34

以民生为本 就不能不管好物价

通胀来势汹汹,物价一路上涨。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4.4%的CPI涨幅创下25个月来的新高,远高于市场预期。不过更令人担忧的是,物价上涨远没有就此收住,还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很显然,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激增、国际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通胀,是国内物价上涨的主因。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央行也应该对应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给视为超发。而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

但过高的货币供应却极易带来通胀。据统计,2009年底,中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年底的60.62万亿元,激增700多倍。用吴晓灵的话说就是:“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额已经达到了69.4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574万亿元。不能说这42.574万亿元都是通胀的推手,但可以肯定这42.574万亿元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造成通胀的原因。国际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各国纷纷启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特别是美国,被指开动美元印钞机。最近,美联储又兑现了第二轮量化政策,导致国际油价、金价包括大宗商品市场价格都出现大幅度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达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高点。

近段时间,有关通胀指标调整的观点亦不绝于耳。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形势预测报告,建议将国家的价格控制目标由3%上调至4%,紧接着,发改委权威专家向社会发出了中国必须接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的论调;随后,经济学家历以宁又提出,有必要将国内的通货膨胀警戒线上调至4.5%。在“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上,经济学家成思危表示,相对于GDP预期10%的增速,5%的CPI水平没有什么可怕的。

目前、将3%作为通胀红线,其实并不是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公众收入水平增长而得出的通胀指数,而主要是参考了美国标准,其中,包括除掉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尽管通胀指标与美国接了轨,但在CPI的具体权重方面,又有天壤之别。尤其是房地产权重占到很少比例,而食品权重所占比例出奇的高,但在核算核心CPI时,又因食品价格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被剔除在外。究竟哪个标准可较为真实地反映物价情况,似乎是个难解之迷。所以,中国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通胀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物价水平,使得相关部门的判断与调控更准确及时。

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物价上涨永远都是最大的切肤之痛。而在过去10年间,中国分别在2004年、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两轮物价大幅上涨。

2004年,中国正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当年物价总水平出现明显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其中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物价的快速上涨,使得物价调控成为当年中央宏观调控关注的核心指标。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分别创下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当年7月份,CPI增幅突破5%,此后长达4个月时间内,CPI均处于6%以上,物价加快上升的趋势及程度均强于2004年。正是基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出现全面过热”,“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受2007年CPI惯性影响,到2008年2月份,CPI最高增长达到8.7%,全年CPI上涨5.9%,涨幅比2007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为加强宏观调控,抑制投资冲动,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先后6次加息后,5年期以上个人贷款基准利率由年初的6.84%提高到7.83%,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优惠利率也由年初的5.81%提高到6.65%。这些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多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物价水平快速回落,全年CPI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管理好物价,是现代政府的正常职责和功能之一。所谓物价不稳,则社会不稳,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什么样的物价是一个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在什么情况下政府该管物价,并以什么措施来管理,则尚无定论。

不过从目前中国的情形看,似乎到了要警惕物价上升的时候。从价格上涨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构成看,本轮价格上涨是结构主导型的价格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10月CPI再冲新高,同比增长4.4%,其中翘尾因素推动10月CPI上涨1.4%,新涨因素推动上涨3%。新涨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居住类价格上涨4.9%。以物价变动低于全国平均幅度的北京为例,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蔬菜平均价格为每公斤3.12元,比去年同期上升53.7%。面对民生的压力,以及物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政府管理部门的确需要拿出办法。

现在,从维持价格总水平稳定的目标出发,政府部门对待物价飞涨问题的态度已经相当清晰,就是努力想办法进行抑制。这里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经济现象,物价的涨跌主要由其内在规律决定,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无所作为。

面对这一轮的物价不断上涨,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将短期措施与长期考虑相结合。也就是说,有些手段是治表的,甚至有副作用,但能救急;有些措施是治本的,但苦于“两难”境地,短时间内很难发力。有些因素,比如一些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而定价方面又缺少话语权,或者其它国家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只能通过政治、商业的博弈来求得解决。

目前,能成为控制物价上涨的源头性措施,当然是适当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货币使用成本,防止输入性通胀的冲击。除了紧缩货币之外,增加产品供给也是重要措施之一。围绕当下物价上涨,最突出也最为社会关注的,是食品价格的轮番上涨。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搞好运输调配、畅通绿色通道,稳定物价的更重要之处,还要充分考量价格迅速上升的诸多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同时,须对一些不合理的收费进行政府行政干预,平抑价格,并努力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倒手次数,减少过多的中间环节而导致的蔬菜价格的不合理上涨。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只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行政手段的实施应在《价格法》的框架下执行,比如做好价格的监控,维护好市场秩序。合理合法的市场经营行为自然必须保护,但对于一些所谓“精明”的商家唯利是图,甚至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则需要给予打击。另外,根据物价总水平波动情况,适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的补贴力度,也是必要之举。长期来说,要消弭物价上涨给民生造成的过大压力,还要从调节收入分配、让普通民众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果实的角度发力。经济增长与分配环节的更为健康有序,将大大缓解物价凶猛上涨带来的压力。总之,以民生为本,就不能不管好物价。

目前,控制物价上涨的源头性措施,是适当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货币使用成本,防止输入性通胀的冲击。此外,增加产品供给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上一篇:应对美元泛滥 各国有各国的高招 下一篇:静观变化 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