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高效、混合保障住区的规划探索

时间:2022-05-07 02:03:42

适用、高效、混合保障住区的规划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面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选址、规模控制、布局形式和建筑设计等几方面探寻一种较为理想化的模式。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选址、居住单元、适用;

生活决定设计,设计的本质目标是以人为本。目前国内关于保障性住房规划的研究已有一些,也带来大量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同时也出现了计划、需求、土地、规划、设计、建设、分配、管理等一系列困惑;在已建成的保障社区中的人口、住房、活力与公平等一系列问题――设计在其中怎么做?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对规划理念与策略进行了深度的社会学思考,探索普通被安置者满足基本“住、行”之外的安全、便利、简单幸福的居住需求。以此为基础制定选址策略、规模控制、构成形式、适应模式、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导向,力图探索一种简洁、有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保障住区模式,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基本冲突,理性与系统的设计经济适用、绿色趋势和低成本生活环境。

一、 保障住区的选址导向――满足安全、便利、简单信服的居住需求

1、模式――“大混居、小聚集”

在城市的保障住区的选址当中,其空间分布是影响其实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以一定的辐射范围来控制其规模和数量,逐步形成梯度的混合居住社区,建立社会各个阶层的经济链和双向联系。在梯度混居的前提下,依托开放式的城市公共空间、街道和绿化等媒介作为连接低收入人群与其他群体的空间方式。减少社会空间分异和低收入者自我隔离问题。

2、适应――老城区、新城区和近郊区

这个适应是双方面的,一是通过不同城市区域采用不同的策略,老城区可以采用在拆迁地块中抽取、直接提供房源、充分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能、更新于插建。通过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建设低收入住宅。在新市区和近郊区应较快土地成熟、市政服务等配套先行,处理好生活与配套、居住就业、出行与交通的关系。同时设计可生长的典型单元适应城市各个区域地块的可变性。

3、融合――共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在城市居住社区内选择保障性住房,并以人口数来配置居住社区配套(公建、绿地),满足保障住房区域内人口户数高密度的集聚性,通过单元规模和生长模式的控制增加各个阶层自然交往的空间。同时拒绝大社区的内聚模式,将导致人为造成的社会割裂。

4、交通――应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与现状、规划轨道交通网络或其他大型公交设施相衔接,在规划中与建筑综合体结合设施,形成方便舒适的的公共中心。并以步行为尺度来组织公共空间。保障住区可以再公共交通沿线,距离公交枢纽步行10-15min(1000m左右)的地段选址,建设高层高密度住区。

二、探寻一种能够适用的保障房居住单元

确定保障房居住单元

笔者认为保障房居住单元不宜过大或者过小,应下限:居住组团,确保最基层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上限:不应高于居住小区规模,使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即相对独立又适当融合。基于保障选址地块的区位、规模和周边设施的不确定性,用灵活的模块单元组合,同时每个单元之间根据不同的地块用不同的介质(商品房住区、小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来进行不规则间隔,达到可持续生长的目的。

三、模拟案例

1、区位及现状

位于中等城市旧城区内,在整体改造过程中,在具有保留价值的地段的更新和插建保障地块,稳定原有的社会结构。单元模块用地面积为3.07公顷,周边道路为居住区级道路和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地形平坦,适宜建设。

2、功能构成

地快功能以廉租综合体为主导功能,兼有城市片区商业服务、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枢纽以及保障住区配套服务。未来将建成为高层高密度、以短板式和点式并联的高层集约性住区。

3、布局形式

规划力求创造一种高效、简洁平民化的居住空间。

住宅单元采用传统的适合北方地域的平面布局,在基本保留南北向采光的行列式布局,适当采用斜向住宅、点式手法构成小围合,保持住宅视线、连接、通风和日照,增加建筑密度,提高用地效率。沿街综合体建筑群沿北侧、西侧边界呈曲折形布置,弱化交叉口的功能,减轻交通压力。

4、道路交通

规划注重居民出行便利,住区内部的道路交通规划突出人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规划思想,居民有安全和多种选择的出行方式。住区中分置各种流线,提倡人非混行+机动车道的交通组织方式,并用不同的颜色和材料区分,另外提出经济高效的办法,利用人、非机动车路面作为夜间停车泊位。

5、景观环境

高层保障性住区中提倡建立“第二空间尺度”概念。通过对规划布局中不同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对建筑屋顶平台,架空层、花架、连廊等的运用,营造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创造出具有亲和力的生活环境。

6、规划指标体系

规划在同一模式下,在满足居住日照和城市技术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不同的建筑高度产生不同的地块强度。

7、建筑单体设计

采用绿色趋势的设计理念,在形体分析上满足一下几个方面:1、整体造型满足容量要求; 2、丰富的空间变化吻合不同的城市地块肌理; 3、不同层次的退台和建筑的空白空间(镂空的几何体)演绎公共空间(群体娱乐活动、邻里交往、与外部城市环境沟通场所、街道空间与家庭空间之间的交往空间)。

建筑方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建筑物自身建立一种形式,以空置的过渡空间形成内与外的相互联系,私人居住空间和公用开放体块被紧密糅合在一起。由5-6层的公共服务和廉租体,升高到小高层的板式住宅,最终上升为18以上的公寓板楼。

建筑造型设计――遵循优雅、大气、独特、品质的原则,整体风格不刻意堆砌,根据建筑美学规律反复推敲每个建筑构建的比例以及构建空间的关系,使其符合人们自然的审美习惯。从而从而产生一种优雅大方的美感。

四、结语

在对保障性住房规划从选址到单元规划、建筑单体设计指引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力求把这种理想化的原则在实践中能够作为指导方法和理论依据,结合现实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处理具体问题,总之为了让“居者有其屋”的理想的目标,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在理想化的同时也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 靖 张 嵩 汪冬宁. 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策略研究 [J].. 城市规划,2009,第33卷 第12期

2.杨明.“安得广厦千万间―琶洲安置型新社区规划设计竞赛评述[[J]. 住宅科技,2008,(10)

作者简介:李平丽,女,1977年出生,大学本科,山西太原、1977年毕业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高级工程师。

上一篇:碾压混凝土大坝施工技术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