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之―立春

时间:2022-05-07 01:56:48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之―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道出了农业社会春天的重要性,春之始实际上是年之始。中国古代朝廷、官府和民间均十分重视立春,典型地反映出古人的季节观念。

东郊迎春

《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迎春就是迎春气。由于立春是四时之始,是四时之礼中最受重视的,民间也最重视立春,遂使立春成为超出四时一般节气的节日。

中国古代首先制定迎春礼仪的是汉朝。明清时代各地的迎春仪式更为热闹。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一五为我们描述了嘉靖年间杭州的迎春活动:立春前期,县官督委坊甲,整理什物,选集优人、戏子、小妓,装扮社火,如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等,竞巧争华,教习数日,谓之演春。可知以如此丰富的社火迎春,一定会吸引居民观看的。

春牛芒神

东汉不论京师和郡县,在立春日均于城郭门外树青幡,置以泥土所制“土牛”和“耕人”,“以示兆民”。牛与耕夫表明,这是向百姓劝耕。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耕诸事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耕人、耕夫的土偶,在唐宋时代已神像化。唐人白居易《白氏六帖》卷一“立春”将偶人称为“策牛人”,北宋的《岁时广记》称偶人为“牧牛人”,说他是“太岁”。所谓太岁即有岁星之称的木星,东方木佐神为句芒,迎春仪中的偶人是指木神句芒。于是人们将原来“土牛耕夫”演变为“芒神土牛”。

打春求吉・春盘

宋代在迎春的第二天即立春行打春仪。《东京梦华录》卷六记北宋开封府于立春前一天:“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梦粱录》卷一记临安府于立春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鞭春,就是打春。

明清时代普遍行鞭春礼。崇祯《嘉兴县志》说:“至日有司率诸执事祭芒神,各执彩杖鞭土牛,曰鞭春。”鞭春是作为官府礼仪的一部分,鞭春礼打碎的土牛是人们争抢的对象,以此求得吉利。人们认为春牛之土有祝丰收,宜蚕、畜和却虫的作用。

与此同时,立春的饮食风俗也有变化。东晋时代已有“菜盘”之说。唐代又有春盘、五辛盘等名称。是用五种有辛味的生菜拼合而成的。明代春盘仍在流行,且更盛行吃春饼、萝卜,并有“咬春”之说。清代立春日饮食风俗则沿袭明代。

春胜・春幡・宜春帖

三国晋初人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可知此时有剪燕风俗,表达迎接春意。

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歌咏立春的篇章,反映出唐人盛行剪彩,在“彩花”、“彩燕”之外,还有其他饰物。如崔日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中说:“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剪彩中有鸡的图形。李远《立春日》有“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可知还有作春虫的活动。鸡为报时之禽,虫在春天萌动,鸡和虫的图形表示春天到了和人们的迎春。

宋代流行“春幡”。《锦绣万花谷》记载:“立春日,士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佳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

立春还有贴宜春帖风俗。此俗起源很早,宋人称宜春纸为“春帖子”。明清时代也有贴宜春字帖的风俗。

(作者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荷叶与莲藕之间 下一篇:初春探梅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