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南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时间:2022-05-06 06:50:12

印度在南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印度的地区和自身经济发展政策深刻影响了南亚经济合作进程。近20年来,印度南亚经济合作的重视逐渐超过政治、安全问题的顾虑。在其积极推动下,南亚经济联系有所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经济融合的整体水平仍不尽如人意,表现出内聚力弱、外向性强的特点。总体而言,印度在地区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印度与南亚其他国家产业基础差距较大,贸易互补性不强;贸易成本较高;南亚其他国家印度的投资吸引力较弱,以及地区政治、安全因素干扰等。

[关键词]南亚经济合作 印度 区内贸易 区内投资

近几十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但受政治峙和安全问题的影响,南亚经济合作长期停滞不前。作为地区性超级大国,印度的地区和自身经济发展政策,南亚经济合作进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实行外开放,注重改善与南亚小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亚内部经济联系。但直到现在,与世界其他重要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相比,南亚经济整合程度明显偏低。本文试图从印度的地区经济政策演变入手,评估印度在南亚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阻碍南亚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

一、印度南亚经济政策的演变

从1947年印巴分治到20世纪70年代,南亚各国关系一直较为紧张,各国内部社会与经济问题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南亚大国严重立,各自寻求地区和全球盟友,南亚地区合作难以展开。在此期间,印度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经济往来较少,“区域经济合作”尚未成为印度政府的政策选项。20世纪80年代之后,南亚诸国关系不断改善,为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印度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一)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新成立的南盟态度冷淡。地区经济合作并不热衷

1985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的成立是南亚区域合作机制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在南盟成立后的十年时间里,印度和其他成员国之间仍存在严重的政治猜忌和矛盾。例如,印度与巴基斯坦继续峙;和斯里兰卡在泰米尔人问题上摩擦不断;与孟加拉国在印度领土内的飞地问题和恒河分水问题上有较大矛盾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南盟功能的发挥。同时,小型成员国存在“印度恐惧症”,害怕南盟成为印度增强地区优势地位的“组织”;印度则担心区域合作会鼓励众多小国结成反印联盟,因此“只允许南盟在小事情上发挥功能”。每当印度感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就会采取不参加南盟峰会等方式,以示抵制和惩罚。

因此,在南盟成立后的最初十年,地区合作仅限于农业、农村发展、气象、通讯、科技和文化艺术等没有争议的次要领域,作为核心内容的经贸合作进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努力改善双边经济关系,促进地区和次地区经济合作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内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外实行开放。为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印度与除巴基斯坦外的其他邻国的矛盾均采取化解态度。1990年,印度从斯里兰卡撤出维和部队,两国在泰米尔人问题上的摩擦减少,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有所发展;1996年,印度和尼泊尔签订《综合开发马哈卡利河条约》,1999年修订《尼印贸易与过境条约》,以促进人员交流和双边贸易;1996年12月,印度与孟加拉国签订为期30年的《印孟关于在法拉卡分配恒河水的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数十年的纷争。为降低“小国联合反印度”的风险,改善在地区的大国形象,印度还于1996年推出“古杰拉尔主义”的睦邻政策。其核心是单方面南亚小国提供一定程度帮助,不要求等回报。该政策为促进地区合作打下了较好的政治基础。

这一时期,印度积极推动并参与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签署区域贸易协定在全球蔚然成风。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促使印度重新审视地区合作的重要性。在印度的推动下,经济合作成为南盟的主要议题。1993年4月,南盟成员国缔结了《南亚特惠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5年12月正式生效。1997年4月,印度同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三国建立次区域合作组织,定名为“南亚增长四角”(SAGQ,the South Asian Growth Quadran-gle)。该组织旨在加强四国在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运输、通讯、能源等一些特定项目上的合作,推动本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同年,印度还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泰国签署《孟加拉湾多产业技术和经济合作倡议》(BIMFSTEC)。2004年,尼泊尔和不丹加入其中。

总体而言,南亚地区经济合作在这段时期内进展缓慢。其中,印巴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分歧,是南盟合作无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1997年南盟第九次峰会决定,将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最后期限定为2001年。但1998年印巴先后成功试爆核武器,阻碍了这一进程。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热衷于缔结双边自贸协定,支持建立南亚自贸区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印度地区合作的看法发生观念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迅猛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东亚、欧洲、拉美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推进(与之相反,南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相下降);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美国为反恐大搞单边主义令印度不安全感上升等。为摆脱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的长期负面影响,印度开始调整巴政策。2003年,印度主动与巴基斯坦实现“陆、海、空三通”,并互派大使,印巴关系出现缓和势头。双方的竞赛领域似乎正由军事转向经济。

在缓和印巴关系的同时,印度还通过促签双边自贸协定,深化与其他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1998年12月,印度与斯里兰卡首先签署自贸协定,并在2004年将之扩大为涵盖服务和投资的全面经济伙伴协定。此后,印度又与阿富汗和不丹于2003年和2006年分别签订特惠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2006年,印度和孟加拉国重新修订了1980年签订但只持续了三年的双边贸易协定。2007年,印度政府宣布,从2008年1月起,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的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政策。2007年3月,印度政府宣布将五国限制进口商品从744项减少到500项,并希望推动南盟签订有效的服务贸易协定。

此外,印度还积极推动南亚自贸区的建立。《南亚特惠贸易协定》生效后并没能明显促进区内贸易联系。由于协定覆盖面有限,大宗商品未被列入减让清单,加之各国采取的单边贸易自由化政策比协定更加优惠,《南亚特惠贸易协定》实际被架空。经过后续四轮贸易谈判,《南亚特惠贸易协定》最终在2004年升级为《南亚自由贸易协定》,并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根据该协定,南盟将分阶段削减关税和使用共同货币,并在十年内建成南亚自贸区。

在印度的积极推动下,尽管近十年来南亚经济合作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但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南亚依然属于区域经济融合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

二、印度在区内贸易中的地位

南亚区内贸易长期停滞不前。印度虽在区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但多数南亚国家区外市场的依赖明显高于区内。

(一)南亚区内贸易合作水平较低

二战后,南亚区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印巴分治到1967年。由于南亚各国纷纷采取内向型和进口替代战略,并建立了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内贸易在南亚国家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持续萎缩,从1948年的19%逐渐下降到2%。第二阶段从1968年到90年代初,区内贸易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第三阶段从90年代初至今。南亚各国开始实行单边贸易自由化政策,区内贸易优惠制度也逐渐建立,区内贸易额开始迅速增长。1995~2009年,区内贸易从21.72亿美元上升到121.81亿美元,几乎增长了五倍。

从全球来看,南亚贸易发展和合作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南亚出口额在全球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非常小。2009年,南亚仅占1.6%,而东南亚为6.5%。其次,与其他重要的地区合作组织相比,南亚区内贸易合作程度较低。1995年,南亚区内贸易只占其外贸易总额的4,2%,2009年也只有4.6%,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盟分别为40.6%、66.5%和26.5%。表1显示,2009年区内出口仅占南亚出口总额的5.9%,远低于东盟(24.3%)、北美自由贸易区(47.9%)和欧盟(66.5%)。区内进口仅占南亚进口总额的3.8%,远低于东盟(28.1%)、北美自贸区(35.2%)和欧盟(66.2%)。再次,尽管近年来南亚各国不断削减关税,但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却相下降。2005~2009年,南盟国家外出口总额从1329亿美元增加到2045亿美元,增幅为54%。同期,区内出口从88.3亿美元上升到121.81亿美元,仅增长38%。由于区内出口增速低于总出口增速,区内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从6.8%萎缩至5.9%。

(二)印度在区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印度是区内最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02~2006年,印度向区内国家的出口占南亚区内出口总额的66.2%,而第二大出口国巴基斯坦仅占17.9%(见表2)。2002~2006年,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是南亚区内第一和第二大进口国,分别吸收了27.1%和23.6%的区内进口,而印度仅吸收14.5%(见表2)。孟斯两国的区内进口额之所以超过印度,主要是因为两国吸收了大部分印度的区内出口。2006年,印度30.7%的区内出口流入孟加拉国,35.5%流入斯里兰卡。

南亚小国而言,印度是区内最大的进口国,而且其重要性还在进一步上升。2006年,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印度出口分别占各自区内出口的98.3%和86.6%,1995年则仅为83.6%和31.4%。2006年,孟加拉国和阿富汗印出口也超过各自区内出口的一半,分别达到63.5%和50%,1995年仅分别为42.3%和32.2%。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和马尔代夫印出口占其区内出口的比例较小。当印度不断吸收区内出口份额时,巴基斯坦作为进口国在南亚地区的重要性不断下降。除印度向巴基斯坦出口占印度地区出口的比重从4.5%上升到12.2%之外,其他国家向巴基斯坦出口的比重都有所下降。特别是斯里兰卡,巴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42.2%大幅下降到2006年的6.7%,阿富汗也从64.4%下降到47.7%(见表3)。

尽管印度外贸易总体呈赤字状态,但在区内贸易中保持较大顺差,并且这一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显现了。这表明特惠贸易安排并非使区内所有国家均衡受惠。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是印度区内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2009年分别占印度区内贸易顺差的32%、27%和19%。

(三)多数南亚国家区外市场的依赖明显高于区内

印度虽主导了区内贸易,但区内出口仅占印度外出口总额的5%左右,区内进口尚不足1%。而且,从2003年开始,区内出口和进口在印度外贸易中的比重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区内出口所占比例从6.73%下降到2009年的4.69%,区内进口则从0.91%下降到0.57%。

南亚小国而言,区内贸易(主要是与印度的贸易)的重要性差别较大。印度几乎垄断了不丹和尼泊尔的外贸易,同时也是阿富汗的重要贸易伙伴。2009年,印度是阿富汗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四国,印度只是重要进口来源国,并非重要的出口市场(见表4)。

三、印度在区域投资中的作用

南亚地区的区内投资并不活跃。近十年来,虽然印度外投资增长较快,但投资重点并非在南亚。

(一)南亚地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整体吸引力较小

近年来,流入南亚的FDI增长较快,但总体规模较小。1996~2009年,南亚FDI流入量从33.13亿美元上升到383.9亿美元,增长了10倍。同期,南亚吸收的FDI在世界FDI流人中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0.98%升至2009年的3.45%。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南亚吸收的FDI首次超过东盟,2009年两者吸收的FDI在全球FDI流入中所占比例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南亚国家中,印度吸收了绝大部分的FDI。1992~1997年,印度年均FDI流入仅为16.76亿美元。1998~2009年,流入印度的FDI出现爆炸式增长,从26.22亿美元大幅增长至346.13亿美元。其中2005-2009年年均吸引247.18亿美元,在南亚FDI流入总量中所占比例从68%上升至84%,成为地区名副其实的吸金器。

与印度相比,南亚另外六国FDI的吸引力要小得多。根据引资能力,除印度外的南亚六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巴基斯坦。其引资能力虽与印度存在较大差距,但远高于其他南亚国家,2005~2009年年均吸引外资40亿美元。第二类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近年来FDI上升很快,2005~2009年分别年均引资7.57亿美元和5.02亿美元。第三类国家为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每年吸引的FDI不过几百万美元到几千万美元。

(二)印度投资重点并非在南亚

为促进外投资,印度政府从2000年开始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印度央行为此连续动作,2001年3月,取消了本土公司海外投资必须三年连续盈利的限制;2004年,又规定本土公司海外投资额最高可达本公司资产净值的100%,同时取消了之前规定的1亿美元的上限限制;2007年,三度提高本土公司的海外投资限额,从100%逐步上调到400%。这些松绑政策,大大促进了印度外投资。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印度外投资仅为4亿美

元上下,只有1997年和1999年分别达到11.3亿美元和8亿美元。2000年之后,印度外投资有了迅速发展。2000~2005年,印度外投资稳步增长,从3.36亿美元逐步上升至24.95亿美元。2006~2009年,印度外投资出现爆炸式增长,年均规模达到150亿美元。与此同时,印度外投资在世界FDI流出中的占比迅速增长(见图2),从2001年不到0.19%升至2009年的1.35%。2000~2009年,印度公司成功进行了812次跨国并购,而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公司则分别为450、436和190次。尽管如此,印度外投资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远低于世界前20名国家,在“金砖国家”中也是最少的。

在投资区域的分布上,印度外投资的首选地是发达经济体,主要目的是获取市场、技术和资源。即使是在新兴市场的投资中,南亚也不是印度的投资重点。1991~2001年,印度南亚投资项目仅占其外投资项目总数的7.69%,投资金额仅占总金额的3.69%。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流入新兴市场的直接投资中,75%集中于亚洲;到2008年,亚洲以外地区在印度外投资存量中所占比例上升到61%。近年来,为获取能源和资源,印度大幅增加非洲的直接投资。总之,尽管印度是南亚区内投资的最大来源国,但印度在南亚投资占其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5%(见表6)。

(三)印度投资南亚各国重要性不一

就投资的绝金额而论,斯里兰卡和尼泊尔是印度在南亚投资最多的两个国家。1996~2006年,印度在斯里兰卡投资占其在南盟投资总额的51.4%,尼泊尔占29.5%,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均约占8%,印度在不丹和巴基斯坦投资较少(见表6)。但是,就投资重要性而言,印度是尼泊尔和不丹最重要的投资国,是斯里兰卡第四大投资国,但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的重要性则远不及其他投资国。

于尼泊尔而言,区内国家的投资和区外国家的投资同等重要。截至2007年年中,印度在尼泊尔的投资存量占后者从南盟吸收外来投资存量的98%,占世界FDI流入存量的43%。目前,印度在尼泊尔共建立了100多个合资企业,主要集中于旅游、基础设施、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服装、地毯等出口导向型产业。此外,印度也是不丹主要的外资来源国。2002年,不丹政府制定FDI政策,2005年开始实施,至今只批准了13个项目。印度在不丹兴建了几个水电项目,并从不丹进口电力。通过紧密的贸易和货币联系,及印度援助的依赖,不丹与印度经济关系密切。

印度是斯里兰卡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之一。印度曾在斯里兰卡有大量投资,但90年代印度介入斯里兰卡国内政治纷争,导致两国关系紧张,阻碍了印度投资的流入。1978~1995年,印度在斯里兰卡直接投资占斯里兰卡FDI流入总额的1.2%。90年代末期,印度与斯里兰卡关系大为改善,特别是1998年两国签订双边PTA,促进了两国的经济交往。2000年,印度投资仅占斯里兰卡外来直接投资存量的2%,甚至不在十大投资国之列。但仅仅五年过后,印度就跃升为斯里兰卡的第四大投资国,仅次于新加坡、英国和澳大利亚。2004~2006年,印度流入斯里兰卡的直接投资占后者FDI流入量的5.6%左右。

印度在孟加拉国也有不少投资,但印度并非孟加拉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国。根据孟加拉国政府最新公布的《外国在孟加拉国直接投资报告(1971~2010)》,1990~2010年,印度在孟设立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为1.65亿美元,仅占孟加拉国该类引资总额的1.6%,为该类别第15大外资来源国。1977~2010年,印度在孟设立独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为9380万美元,占孟加拉国该类引资总额的1.3%,为该类别的第9大外资来源国。2009年,印度在孟仅投资799万美元,远低于英国(8808万美元)、香港(7560万美元)、埃及(7271万美元)、阿联酋(6708万美元)等十大投资国(地区)。

印度在巴基斯坦的投资微乎其微。尽管印巴两国均外奉行自由经济政策,但都不鼓励本国企业去方国家投资,因此两国相互投资额非常低。2001~2010年,巴基斯坦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为美国(54.2亿美元)、阿联酋(40.2亿美元)、英国(28.3亿美元)、瑞士(13.1亿美元)、挪威(7.8亿美元)和中国(7.3亿美元)。据报道,印度在巴基斯坦2005年仅投资50万美元,2006年仅为10万美元,相于巴基斯坦当年引资总额(分别为22亿和42.7亿美元),可谓微不足道。

四、印度区域经济合作贡献有限的原因分析

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聚力较弱、外向性较强,印度在区域贸易与投资合作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一方面,印度的区内贸易数额不大,南亚各国也明显区外贸易更为热衷。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印度外投资飞速增长,但区内国家并非其投资重点。结合现有文献,我们认为,妨碍南亚区内经济合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南亚各国贫困人口众多,经济实力悬殊,贸易互补性弱。南亚是世界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集中了世界40%的贫困人口。该地区人口占世界的1/5,而国民生产总值却不到世界的2%,近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属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南亚自贸区虽拥有14亿人口,但实际市场规模不到4亿人,其中印度2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分别为0.55亿和0.45亿,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一共只有1亿。因此,与东盟、北美和其他一些区域合作组织相比,南盟的市场潜力非常小。

南亚各国产业基础差距较大。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例,虽然两国几乎同时开启工业化进程,但发展水平却差距较大,印度在很多行业都遥遥领先。表7显示了2009年南盟各国人均GDP、国际贸易与GDP比率、FDI与GDP比率,以及工业增加值与GDP比率等方面的差距。以印度与尼泊尔为例,前者的人均GDP差不多是后者的3倍,FDI与GDP比率则差不多是后者的9倍,工业增加值与GDP比率则将近2倍。由于经济发展与产业基础发展不均衡,南盟各国总担心印度从经济上控制它们,担心印度产品大量涌入将冲击国内相关幼稚产业,因此区域内经济合作存在疑惧和抵制情绪。

此外,贸易产品互补性弱,比较优势相近,也是阻碍区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南亚区内贸易主要集中在纺织纤维、矿产品和农产品等几类产品上。例如,出口规模最大的五类产品占区内出口总额的60%以上。

其次,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成本较高。尽管南亚自贸协定已经签订,但各国之间仍存在较多贸易限制,包括高关税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例如技术和健康证明以及标准、数量限制等)。高关税壁垒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非农业商品的关税,从斯里兰卡的10%、巴基斯坦的25%,到印度的100%,关税设置普遍较高且不均衡。特别是印度,其他各国的多种商品都课以重税。印度在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方面的保守政策,使地区小国难以受惠。据世

界银行2005年9月公布的世界155个国家贸易自由度排名,在南亚各国中,马尔代夫为第31位,尼泊尔为第55位,巴基斯坦为第60位,孟加拉国为第65位,斯里兰卡为第75位,不丹为第104位,印度为第116位。

此外,南亚各国落后的基础设施、不通畅的贸易信息、政府的过度监管等因素,均增加了区域贸易的成本。比如,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几乎所有公路都因安全原因被关闭,大多贸易通过铁路运输来完成,运输成本大大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南亚区域贸易花费的平均时间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偏高。相关贸易信息的缺乏,也是阻碍南亚各国贸易额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南亚各国间并没有建立关于贸易监管与程序、产品信息、技术、价格、关税、产业发展趋势等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南盟也未签订专门的协议来促进信息共享。腐败也增加了南亚各国的贸易成本。有研究指出,南亚地区的贿赂平均要占到公司销售额的2.2%~2.5%。

再次,印度外投资主要为获取市场、技术和资源,这些条件南亚小国都不具备。由于印度初级原材料稀缺,因此,其外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原料。例如,塔塔钢铁公司在印尼大举投资,主要为获取印度国内缺乏的优质煤炭。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旗下的海外勘探子公司(ONGC Videsh)等在国外积极收购原油资产,则是为了满足印度国内经济高速增长能源的大量需求。近年来,印度制药公司在海外大举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产权和产品分销网络。印度IT和IT服务公司在海外投资,则主要是为了利用和进入利润丰厚的全球市场。一项研究表明,过去十年印度外投资的287个大型项目中,主要目的是为获取市场的占52%,为获取技术、品牌或产品的占32%,为获取资源的占16%。这些投资项目中,有61.32%选择落户高收入国家(2005年人均国民收入总额在10726美元以上),有28.57%选择了中等收入国家(876~10726美元之间),仅有10.1%的投资项目选择了低收入国家(875美元以下)。在区域分布上,印度在欧洲和北美的投资占总项目数的49.31%,而亚洲整体仅占25.86%。南亚小国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稀缺、经济和技术落后,印度公司显然缺乏吸引力。

最后,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略。以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为例,两国是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南盟最主要的成员国,但两国至今未实现贸易自由化。历史上,印巴都是英属印度的组成部分,相互间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即使在印巴分治初期,两国双边贸易额也分别占其外贸易总量的50%以上。印巴交恶,人为设置了阻碍,遏制了两国经贸发展,致使两国的一些互需商品不得不经过第三国转口,或相互进行走私贸易,而双边的官方贸易量则维持在较低水平。2004年,印巴两国开始启动和平进程,并逐步实现双边贸易自由化。随着印巴关系的缓和,双边经贸关系被激活,贸易额大幅度上升。但是,巴基斯坦虽加入了南亚自贸区,但仍不给予印度贸易最惠国待遇。印度虽表面上给予巴基斯坦贸易最惠国待遇,但附加了相当多的苛刻条件,如巴基斯坦商品进入印度市场的配额限制、证书要求、登记手续、兑换货币等,实际上是在巴基斯坦进行反制裁。这些因素无疑影响了南亚地区的经济融合。

五、南亚区域合作前景与结论

近20年来,印度南亚经济合作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合作的重视逐渐超过政治、安全问题的顾虑。在印度的积极推动下,南亚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南亚经济合作的整体水平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南亚各国产业基础差距较大,贸易互补性不强;贸易成本较高;南亚小国印度投资的吸引力较弱;政治、安全因素干扰等。

目前,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为减少地区贫困人口、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南亚各国间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合作非常必要。随着印巴关系的改善,南盟可能将迎来新转机,南亚区域合作可能迈上新台阶。从区域贸易的角度来看,尽管印巴两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但巴基斯坦还没有给予印度“最惠国待遇”。目前,印巴双边贸易为10亿美元,但非官方贸易可能达到20亿~30亿美元。扩大从印度进口商品的范围,可能使印度成为巴基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投资的情况也很类似。南亚区域内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有着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如果这些国家之间开通跨国高速公路,商品与人员流动方面的收益将十分显著。此外,跨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具较好前景。

能否实现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要看南亚各国能否进一步放松贸易与投资方面的管制,并在保证信息渠道、交通枢纽等通畅、降低区域贸易成本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与突破。从目前情况来看,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南亚各国开始朝着这些方面努力,未来南亚区内贸易与投资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

上一篇:台湾媒体民调的缘起\运作及影响 下一篇:印度密教大师萨罗诃及其证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