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浅议

时间:2022-05-06 05:55:34

高密度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浅议

摘要: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缺乏和城市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高密度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现在城市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城市中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如何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是应对现代城市灾难频发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借鉴一些对我国城市紧急避难场所有借鉴意义的规划方法,总结可以适应我国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为将来城市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1.1城市高密度发展模式的必然性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当中,一方面大规模的城市开发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城市土地的价值越来越彰显出来;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可利用土地少,人口众多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一般城市都会选择高密度紧凑型的发展模式。而针对现今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许多专家都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应该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第一重要要素。虽然人们都喜欢生活空间更加宽松一点,喜欢空气好一点,喜欢漂亮一点,但是我们的国情不允许。城市发展的高密度战略是我们无奈的不二之选,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1.1土地资源短缺

从根本上讲,土地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只能走高密度紧凑型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土地资源的危机是中国的第一大资源危机。一方面我们是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另一方面现今政府的开发又是以土地浪费作为代价的城镇化。所以,如何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

1.2空间集聚效益

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空间集聚效益是城市增长的原动力,大且整合的劳动力市场是大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市场动力。使每一个就业机会和每一个城市的就业人口之间都用最短的交通距离,使每一个就业人口都接近城市的所有就业机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这使得国际上很多城市都表现出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1.3交通方式选择

另外就是现在城市中面临的交通问题。在低密度松散型的城市中由于各个功能区之间距离较远,公共交通运行极度困难和低效,人们更愿意选择私人汽车的出行方式来满足日常活动的要求,形成了不利的循环(如图1)。低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导致了小汽车的出行比例

增加,公交出行的比例却在减少,这种情况与倡导公交优先的发展模式是完全相悖的,阻碍

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城市灾害频发

近几年,随着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扩大,灾害对城市的威胁也逐步扩大。一方面,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掠夺式开发”,严重忽视了防灾减灾的战略任务,人为的加重了自然灾害,使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愈加脆弱,资源和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威胁国民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和财富的快速集聚,对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城市人口和财富的快速聚集,对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本身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和安全隐患,城市内部复杂的基础设施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遇到重大安全问题,容易产生连锁反应,造成重大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高密度城市的避难场所规划意义重大。

2、高密度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遇到的问题

2.1地价偏高,避难场所的建设成本高

高密度城市由于它的土地经济效益,导致了寸土寸金的土地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在城市中留出一块比较开阔的应急避难场所无疑是奢侈的。

2.2密度偏高,避难场所难成规模

由于城市的密度偏高,城市中的开敞空间都是呈“小、分、散”的特点,难以形成有规模的集中成片的避难场所。未能在城市中预留出中心避难场所,集中的布置完善的应对灾害的基础设施和急救设施。

2.3道路不畅,避难场所之间够通不迅速

高密度城市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连接各个开敞空间的道路不畅通,或者说是可机动选择的路径太少,仅有一条或者两条道路相连,如果发生灾难,一旦通道被封,两个场所间将很难迅速的沟通。

3、高密度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策略

3.1城市避难防灾公园的布置

城市避难场所要与城市的公园绿地相结合,在没有灾难发生的时候是提供人们休闲绿色的城市公园,在发生灾难时是给人们提供庇护的避难场所。这样的布置,有利于在高密度的高地价的城市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益。并且在城市中应尽量以公园避难空间为主,减少采用广场等硬质铺地避难空间。

3.2出入口及周边形态

避难公园规划设计要尽量增大防灾公园的周界,增加与外部接触的轮廓线,以用来增加灾难发生时允许大量的市民能够涌入避灾公园避灾的机会。另外,尽可能与城市中的绿化带连接,增强绿地的连接关系,这样不但有更好的景观连续性,同时还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的可能性,并且也可以增加各个防灾绿地之间的联系。

3.3城市道路

防灾公园周边的道路不仅能当成一个隔离带,隔离开建筑和避灾用地,并且更能当做一个缓冲带,减缓大量市民蜂拥逃入避难场所的速度和数量,还可以作为建筑倒塌的空间。并且,城市道路应该相互贯穿连通,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状道路,以免在发生一条道路堵塞时,还可以选择迂回的路径进入避难场所进行避灾疏散和抢险救援工作。

3.4配置应急直升机场地

高密度城市中楼高,空地面积少,在发生灾难时为了消防救援、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物资的输送,恢复器材,信息收集活动,为了方便活动,首选的交通工具就是直升飞机。因此,避难场所规划时要注意满足直升机的升降。

3.5引导市民参与避难场所的建设

要引导市民在避难场所规划时,从避难场所的设计到避难场所的实施与使用都参与其中。市民在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阶段都参与进来,能使市民产生对避难场所和设施的爱护,理解避难场所的机能和各个设施的使用方法,在灾难发生时就能很容易采取准确的救援对策。

4、结语

城市中的避难场所是城市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它与城市的公园绿地相结合,不仅是从城市的防灾角度考虑,更是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尤其在现在高密度发展的城市中,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出来,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并实践适合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下的防灾措施,是我们在面对灾难时可以打有准备之战。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陈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

[2]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J]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4

[3]王薇,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研究及实践,[J]长沙:中南大学,2007

[4]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林展鹏,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香港作为研究分析对象,[J]北京:清华大学,2008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完成,除了文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姜岩

2013年5月30日

稿件标题:高密度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作者信息:姜岩,女,1987年1月,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中小企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下一篇:浅析辽滨新城城市规划展馆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