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06 11:18:49

对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几点思考

摘要: 本文就我国刑事诉讼回避制度做了简要的分析,对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制度进行评析,重点针对回避种类、回避理由及回避的法律责任,指出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回避制度; 自行回避; 回避理由

中图分类号: D92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64-01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回避作了专章规定,这对于客观公正处理案件,维护司法机关的威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刑事诉讼回避制度尚有不够完备成熟之处,它从消极方面制约着回避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集中表现在应当回避的理由、范围过于狭窄、有权申请回避的人员种类尚需扩大、回避的具体程序不够健全等问题。本文对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建议相关机关在修改立法时应当对此加以补充完善,从而保证司法公正,维护并影响到审判机关的公信力。

一、我国刑事诉讼回避制度概述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回避制度是现代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确立的一项诉讼制度。根据西方国家的诉讼理论,回避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法官、陪审员在诉讼中保持中立无偏的地位,使当事人受到公正的对待,尤其是获得公正审判的机会。因而,回避的对象主要限于那些制作裁判书的法官和陪审员,回避也主要在法庭审判阶段适用。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章第28条至31条专章规定了刑事诉讼回避制度。我国的回避制度不仅适用于审判人员,而且也适用于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甚至适用于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等。这些人员在侦查、、审判等各个诉讼阶段上如果有法定的可能妨碍诉讼公正进行的情形的,均不得主持或参与诉讼的进行。

二、自行回避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28条确立了自行回避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通过公安司法人员的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用于消除可能导致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的人为因素,使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公安司法人员自觉退出诉讼活动。有学者认为,相对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人的申请回避而言,审判人员、检察人员等的自行回避更能体现司法公正,但是统观我国现行有关回避制度的法律、法规,可以发现现行法律及相关解释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人申请回避的程序及其结果等规定的较为详细,而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的自行回避规定相对比较少。这种立法上的欠缺与司法公正的现实需要显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因此相关立法人员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体现司法程序公正的目的。

2. 改善的建议

针对现行自行回避制度的缺陷,建议通过立法可以建立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的庭前声明制度,即在庭审前,由这些相关人员声明自己没有法定的应当回避的事项。相关人员所作的声明将计入庭审笔录,如声明有误或虚假,应当予以相应惩处。

三、回避的理由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条规定,参加过本案侦查、的侦查、检察人员,如果调至人民法院工作,不得担任本案的审判人员,凡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合议庭组成人员,不得再参与本案其他程序的审判;《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9条规定,参加过本案侦查的侦查人员,如果调至检察院工作,不得担任本案的检察人员。通过这两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从相互制约的诉讼原则出发,侦查、及审判工作必须由不同的人员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要求。但从《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现行的回避制度是有缺陷的,参加过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工作的人员是否还能参加本案审查工作及提起公诉工作的问题,未作出明文规定。

因此,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人员同时充任该案公诉人的现象,当事人以此为理由申请该侦查员回避的请求则往往被驳回。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1)侦查人员作为公诉人参与诉讼有悖于《宪法》规定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第135条规定,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相互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刑事诉讼法》第七条则将其作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加以规定。因此,享有侦查权的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的处理也应遵循《宪法》的此项规定及《刑事诉讼法》的此项基本原则,即检察机关内部应由不同部门及人员负责自侦案件的侦查、审批逮捕、审查等工作。(2)侦查人员作为公诉人参与诉讼违反了《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依照该法第28条规定,本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而自侦案件中的侦查人员因参与了该案的侦查而显然与该案有厉害关系。该法第29条规定的意图是为了防止先入为主,而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已形成了思维定式,不会因为其角色由侦查人员转为公诉人而改变。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作为公诉人与诉讼不利于建立法治国家,容易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容易造成错案;刑事诉讼法关于三机关互相制约的宪法规定及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形同虚设;易造成浪费司法资源,加重当事人的负担;侦查阶段的违法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损害了诉讼程序的公正性。

2. 改善的建议

针对前述问题,立法机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有权机关可以对《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29条作出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人员不得参与该案的批捕和审查工作,不得充任该案的公诉人。

检察院内部因人员调整或调动而使某自侦案件的侦查人员可能负责该案的其他诉讼工作的,该检察人员应该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要求回避。

四、回避的法律责任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违反回避制度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鉴于这种情况,立法机关应当考虑具体规定从严处理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专门规定回避对象应回避而不主动回避,如查证属实,视情节严重,予以处罚。情节较轻的,给予行政纪律处分;造成错审错判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从而保障回避制度的公平合理。

综述,建议相关机关在修改我国刑事诉讼法时,应该完善回避的理由、自行回避中注意的事项及法律责任等相关规定,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司法程序公正。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汪吉友,崔康宁.回避制度的缺陷及立法建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张俊.法制与社会对刑事审判回避理由的思考[J].2009.

上一篇:对我国不区分公证与认证之利弊初探 下一篇:刑事司法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