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饮食活动中的美味与美感

时间:2022-05-06 03:46:14

浅析饮食活动中的美味与美感

摘 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美在生活中的作用,饮食活动中的美不仅仅体现在食物本身的形式美,更体现于食物中所传达的情感,怀念以及向往。本文以康德的美学观点入手,浅要分析饮食和活动中美味与美感的区别,根据自身理解浅要说明美味与美感的联系。

关键词:饮食活动;美味;美感

食物不仅是解决温饱的物质能量,在某种意义上,食物更是承载着记忆片段和情感符号的精神链接。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是具有无目的而有合目的性的。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不同于单纯的,单纯的等于某种欲念的满足,涉及利害关系,而审美则是不计较利害关系的自由,属于情感判断。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利害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康德对美的分析把真、善、美区分开来。真是合规律性,善是合目的性,美是合乎心理。美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性。审美判断与其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功利的关系,因而没有客观的目的。但是审美对象又的确符合了我们的主观意愿或目的,所以从主观的合目的性来看,它又是有目的。这就是说,审美判断在内容上是无目的的,而在形式上却是符合目的。

一、美味与美感的定义

美味,指人们口腔对鲜美的食品的感觉味道很好,很可口,让人能产生食用的欲望。美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食物所含的色泽与食物味道的并称。颜色与味道并存。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二、美味与美感的区别

(一)产生基础不同

在饮食活动中,美味的产生是基于客观的物质基础之上,一道食物的味道经过我们自身感官系统的处理,让我们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味,美味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甜、酸、苦、辣、咸诸味的科学调配,而成为了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口味多样的美食。

美感则是基于主体的主观经验。康德认为纯粹的美感经验源于一种“无利害”的沉思,与美感对象的现实性或客观实用价值以及道德性无关。美感是超脱于内容,超脱于现实环境的。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城市女孩对于家乡辣白菜的深切怀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辣白菜,于普通人,人们认为它们或美味或不合口味,但对于城市女孩来说,辣白菜却是极具美感的食物,因为辣白菜包含着自己童年的记忆以及母亲的辛勤劳动。

(二)包含内容不同

美味的形成不仅需要对食物原材料的严格把关,而且强调烹调和功夫,才能做出色香味形质俱全的美食,对于美味的感受则需要五种感官几乎同时介入,所以才有了包容色香味形质五者的概念。每个人对于美味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美味在客观群体中不具有普遍性。

根据康德的美学观点,对于饮食活动中的美感不能从客观对象的普遍性中去寻找,而必须从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比如,在饮食活动中我更偏向于酸甜口味,但是也会有人认为酸甜是他法接受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口味偏好,康德认为根据个人的私人趣味的判断,反映着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对于客体的形象的情绪反应,康德主张的审美判断认为在饮食活动里各人具有各人的独特口味不具有坚持主观普遍性的要求。审美情绪不是建立在对于对象的判断之上的,而是产生于全部心意能力的总的活动,内心自觉与理智活动、想象力的和谐。

(三)实现目的不同

美味是人们在饮食活动追求的重点,它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食物的一切幻想。美味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自身的欲求,通过这种欲求的实现而产生一种快适感。

而美感则是无利害无功力的,美感与传递美感的实物无关,一个审美判断时要夹杂一点利害关系就会有所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了。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他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审美愉悦与感觉区别开,美感则更加要排除利己之心和占有欲望,排除对象存在的内容和性质,在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理解力,并且引起两者和谐自由的活动,这才是美感的真正含义。

三、美味与美感的联系

在饮食活动中,人们对于美味的认识是通过主体感官传达,而对于美感的认识有时也会与特定的感官相结合,美感认识同其它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美感认识总是首先通过一定的对象的感性状貌、色彩、线条和声调等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美感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在审美认识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一面感受,一面理解,使美感不断地发展。美味和美感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而且二者又是互相融合、不着痕迹地进行的。

上一篇:房方 二元结构下的四川“光”速 下一篇:论传统《家训》里的消费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