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05-06 02:48:25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点滴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它集中反映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的课程。

一、转变角色,改变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当主角,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完全是灌输给学生,整节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手工制作》一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完成的作品中有用啤酒瓶盖制作的小灯笼,用洗涤剂瓶制作的小花篮,用易拉罐制作的小帆船,用纸壳制作的坦克车等。一件件精美的小作品展现在课堂上,真是令我欣喜,这些小作品从构思到制作完成都是由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启发、参与的作用。

二、创造广阔的开放性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习的东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他们才能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如,在开展《走进春天》的活动中,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究,去观察,去寻找春天的颜色。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春天的美好。

他们有的采集植物的标本,有的观察记录,有的用相机拍下浓浓的绿意。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知道沐浴在春天阳光中的孩子,放飞的是心情,收获的是希望。

三、回归生活和社会

我曾经参加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讨活动,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感受颇深。

其中有一位教师讲授的是主题汇报课,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研究》,学生经过几周的调查采访,他们把食堂粮食的浪费现象,课间营养餐的浪费现象,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学生学习用品的浪费现象,饭店、小吃部的浪费现象,家庭生活的浪费等身边常见的浪费现象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学生还对如何减少浪费进行了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今天,各个小组以演讲、短剧等方式进行汇报,整节课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引导总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还有一位教师讲授的是“身边的标志”,我们身边的各种标志很多,但有很多学生却不认识,不知道。通过对我们身边标志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他们,如银行的标志,交通规则的标志,毒药的标志,禁止吸烟的标志等,学生就会很好掌握他们的图案和这些标志的意义。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去调查去研究,去贴近生活,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四、勇于参与,大胆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动”中学。如我们开展了“十个一”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件好事”“制作一个科技小制作”“编写一份科技简报”“为妈妈洗一次脚”“收集一条生活小常识”“写一篇读书心得”等。在活动中,学生都有很大的积极性,都能主动参与其中,亲自去做,去调查,去收集。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积极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不仅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五、开发利用当地资源

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是农村,学生也都来自学校周边的村屯,农村的资源很广阔,正好利用当地的资源来开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地植物生长的种类状况,我们开展了《家乡植物一百种》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亲自动手采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

六、参加劳动,体验收获

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块很大的校田地,我想正好利用这块校田地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场地,上课时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田地里亲手耕作土地,选种,播种。幼苗出土以后亲手给幼苗除草,浇水,上土。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苗在学生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开花,结果。秋天到了,学生亲手摘下果实,看到自己劳动的收获,学生脸上都挂着阳光般的笑容。通过几个月的劳动,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理解了父母劳动的辛苦,增进了学生与父母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一道美丽风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使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以发展,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得以提高,社会责任感,人生价值观得到培养,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越“飞”

上一篇:例谈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积累、选材、修改”三步骤提高学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