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秋述怡生

时间:2022-05-05 09:55:42

初秋大概是我国农历7月下旬到8月下旬,包括立秋、处暑节气。立秋将拉开秋天的序幕,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初秋早晚逐渐转凉,而中午前后依然秋阳肆虐,所以,民间对这样的候象又有“秋老虎”之称。而到了处暑时节,夏季的暑气才真正消减。那么,秋季气候有哪些特征?养生保健应从何入手呢?

在《黄帝内经》里,黄帝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岐伯,到底什么是气。岐伯在回答的时候非常为难,他告诉黄帝“此先帝秘之。”意思是,这是不让外传的东西,岐伯要求黄帝斋戒几日才告诉他。黄帝斋戒几日后,岐伯告诉他:气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什么叫候呢?实际上候就是物候的一个表现。“五日谓之候”,意思是事物一般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那么到了三五一十五的时候,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次转换。四时实际上就是指四季,春天是生发之机,秋天是收敛之机,人要想养生的话,就必须跟上它们的节奏。如果春天的气全都生发起来了,身体还没有生发起来,人就会生病。如果到秋天,气都开始收敛了,而这时候人没开始收敛,跟不上秋天的气,也会得病。实际上,这就是中医里所谓的天人合一。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睡眠应实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

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首要的是要防燥。其次,更应注意防凉。人们经过夏季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秋季的燥气中暗含秋凉,这时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秋天的肃杀之气,易引发抑郁症,要防止产生忧伤情绪,所以,拥有一个平静、安和的心态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正是及时补充夏季过多耗损的好时候。

立秋是谷物成熟的标志,从这一天起正式进入秋天。有谚语云“立秋日凉风至”,此时气温由最热慢慢下降,人身上夏季的粘腻感下降,秋高气爽、月明风清,人们开始感到轻快。由于立秋后气温由升转降,日温差逐渐拉大,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就开始向收藏转变,因此养生要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

处暑时分,夏季的特征即将过去,入秋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空气湿度降低,迎来天清气爽,人们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多了。可是,一些人会有困倦疲乏的感觉,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因此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此时期,坚持午睡是个好习惯。

上一篇:中尼佛缘一线牵 下一篇:九鼎过冬 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