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灯盏

时间:2022-05-05 09:46:30

春节,外出打工的人如鸟儿归林,纷纷返乡。好友先军也回来了,他的老父亲孤身一人,已经有几年没见到儿子了。初五的晚上,先军邀我喝酒。酒至半酣,他抬头问我:“你知道今年我为什么回来吗?”“是生意不忙了吧?”他摇摇头,端起杯喝了一口,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洛阳的乡下有一户人家,父子俩相依为命,母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儿子长到十二岁,患上了眼病,渐渐地就看不见东西了。

儿子没法上学了,可他心灵手巧,就承担起所有的家务。父亲从地里回来,就能吃上热呼呼的饭菜。

正月十五,是乡下闹花灯的日子。往年这个夜晚,儿子都会提着父亲扎的灯笼,与小伙伴们玩到深夜。可是,这年元宵节快到了,父亲却在犹豫扎不扎灯笼。正月十四的早上,儿子说:“爸,今年不扎灯笼了,我们多做几个灯盏子吧。”

做灯盏是中原地区世代沿袭的风俗,元宵节时,每家都要做几个灯盏。它是用豆面掺上红薯面捏成的,样子很古朴,上面是一个盛油的碗儿,中间是细细的腰,下面是圆圆的座儿,捏好后上锅蒸熟。元宵夜,往灯碗儿里倒上麻油,再插上新棉搓成的灯芯,就可以点燃了。灯盏摆放在自家大门口的门墩上,一来是点缀节日的夜晚,二来是准备让别家的孩子来偷的。据说,小孩子偷吃了别人家的灯盏,就一辈子不会得眼病,一辈子心明眼亮。

这家的儿子打小就老实,从没偷过灯盏。父亲听儿子说要做灯盏,就猜想他准是想让小伙伴都来偷,别像自己这样患上眼病。于是父亲说:“你愿意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第二天,鸡叫了二遍后,儿子就起床捏灯了。他听到雪簌簌飘落的声音,那雪一定下得很大。到中午,十二个灯盏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案板上。下午,父亲帮他把灯蒸好了。

天刚擦黑,父子俩就将灯盏点燃,整齐地摆在了门墩上。他们坐在堂屋里,静等孩子们来偷。孩子们在村巷里玩灯笼呢,笑声在雪夜里是那么的清脆。

夜深了,大人们喊孩子回家了,村巷里静了下来,孩子们该来偷灯了。可是,门口依旧没有动静。父亲说:“我们坐在堂屋,他们不敢来偷,到里屋去坐。”又坐了很久,还是没有一点动静。父亲说:“是不是已经偷走了?我看看去。”说完悄悄出了屋。

来到大门口,巷子里空空的没有了人影。门墩上,点点灯光晃动着,聚成了一个金色的光环。他眯起眼睛挨个儿数,十二盏,一盏不少。他呆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良久,他逐一将灯盏吹灭,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上,起身轻轻走进院子,把它们藏在了屋外窗台尽西头的角落里。之后,他急匆匆地跨进房门,惊喜地对儿子说:“全偷走啦,快,我带你去瞧瞧!”儿子来到大门外,往门墩上一摸,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晚,他睡得很香。

第二天早上,儿子做好的饭,父亲只吃半饱。出门干活之前,他又悄悄带上个灯盏。

中午,父亲干活回来,揭开锅一看,里面是热气腾腾的几个灯盏。儿子在一旁平静地说:“爸,咱们一道吃吧,吃冷的伤胃啊。”

父亲把儿子揽到怀里,泪花在眼睛里打转……。

故事讲完了。

先军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放下酒杯,他郑重地说:“明天,你帮我好好劝劝我老爸,过完年,说什么我也要把他带走,一定!”

上一篇:人在职场之加班的烦恼 下一篇:企业文化如何引领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