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吆喝 温馨的回忆

时间:2022-10-24 11:20:56

吆喝是一种声音、一段记忆、一份情感,也是一种文化。虽然生活中的一些吆喝正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却隔不断我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有时,我们甚至会沉浸在那些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中……

穿街走巷的吆喝声

林嘉慧

每当落日渐渐从西边下沉时,我站在阳台上,在那昏黄的余晖中,总能看见一个中年妇女的身影。

她把头发盘成一个髻,穿着旧式碎花衣服,骑着一辆送货的自行车,载着她做的沙河粉和咸肉粽,每天6:30准时经过我家门口。我在屋里便能听见她那拖得长长的吆喝声:“沙――河粉――咸――肉粽――”“沙――河粉――咸――肉粽――”那声声吆喝伴着她渐行渐远。她已走出了好远,我的耳边仍然回荡着她那独特的音调,像北方的信天游,像儿时的童谣,在你人生的电影里,凝成亘古不变的黑白剪影。

有一天雨下得特别大,雨点直刷刷地打在地面上,雨点积聚在一起,汇成了欢快的小溪。天空中闪着电,划出一道道银白色的光。天边响着轰轰隆隆的雷声。我站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看那迷蒙在烟雨中的大街小巷和急匆匆赶路的行人。对面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总在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响过后,发出一声声的惊叫。远远地,我看见了一个中年妇女的身影。她披着一件深蓝色的旧式雨衣,骑着那辆老式自行车,在细密的雨中,以她那独特的音调有节奏地吆喝起来:“沙――河粉――咸――肉粽――”她那一声声吆喝,穿过雨帘,飘进了千家万户。那一声声吆喝,听起来是多么的欢快,犹如一曲生活的欢乐颂。她那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背影,成了别人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声声吆喝犹如一根根平滑的线条,从她的嗓子里滑出,交织成一张五线谱,吆喝出振奋人心的生活进行曲,歌唱着生活的美好。

“沙――河粉――咸――肉粽――”这声音在大街小巷越传越响、越传越久,久久地、久久地回荡。

在雨帘中,我看着她远去的模糊的背影,读懂了蕴含在吆喝声里的坚强、乐观以及简单的快乐。

“收烂铜烂铁、烂胶鞋……”“修理――洗衣机、空调、热水器……”

……

这些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叫卖声,像夏日雨后泥土的清香,扑进你的鼻子,让你闻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它们又如历史符号,记下了你成长路上一段特别的记忆。当这些吆喝声飘到你的耳际时,请停下来听听,听听这醉人的粤韵,听听这生活的欢乐颂。

1. “她把头发盘成一个髻,穿着旧式碎花衣服,骑着一辆送货的自行车”,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从中可看出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声音离远了是听不到的,为什么作者却说“她已走出了好远,我的耳边仍然回荡着她那独特的音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第三段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说“她那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背影,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请你发挥想象,为这道“美丽的风景”配上一段话,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说“这些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叫卖声,像夏日雨后泥土的清香,扑进你的鼻子”,叫卖声是声音,作者为何说它像夏日雨后泥土的清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吆 喝

胡 弦

吆喝声也是可以入诗的。“卖花声里梦江南”,这是清人舒瞻的一首题画诗中的句子。卖花声引人入梦,如此的吆喝现已难觅。陆游写得更妙些:“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原来,尚未到来的一声饱含诗情的叫卖,竟也能让人牵肠挂肚,一夜难眠。

卖花是高雅的商业行为,就当那卖的是清新的春色吧。但一般的人,对于贴近生活的吆喝更敏感。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乡村里游走着挑担的货郎。先听到拨浪鼓的声音,接着是或短促或悠长的吆喝:“大针洋线桃木梳――”,这是针对村妇们的;“糖豆帽卡玻璃蛋――”,这才是吸引孩子们的。货郎的挑子是一座移动的百货商店,东西又多又有趣。尤其是那装在玻璃瓶里的糖球,五颜六色地诱人,仿佛聚集了整个世界的甜,而我却难得有钱买上两粒。因为不大能买得起吧,所以总觉得它甜得特别。

吆喝声像细细的线,在记忆里悠荡,钩挂的是一些人的音容,和一些寻常而又难忘的旧事。我记得那个叫巴老三的补锅匠――一个光头的小伙子,记得那些带着洞眼和裂纹的锅和盆、钢钻发出的吱吱的叫声和钻眼里涌出的细细的粉末。“补好了。”他敲一敲面盆说。面盆发出噼噼啦啦的声音,是一种由陶片、铆钉、伤痕组成的不再浑圆的混响,一如生活本身的质地。我还记得一个姓陈的屠狗人,面孔黑亮,十分壮实。他如只带了一根棍子,就会吆喝“打狗――”;他如挎一个篮子来,就会吆喝“狗肉――”。他是个粗心大意又不识字的人,有人赊狗肉时,只在他的本子上记下赊欠的斤两,却不写姓名,使他收账时难以查找。他便会跳起脚来大骂一通:“要再赊账我是狗!”但他似乎老是记不住自己发的誓,狗一直打着,账也照样一直赊下去。

吆喝声是让人愉快的,在那商业不甚发达的年代,它带来浅浅的喧哗,但不含疯狂的成分,像很熨帖的平民化的乐声。对于渴求的心灵来说,它还可以代表更多的东西。“蒲席――”,稚嫩的童声里有劳动的艰辛和淡淡的生活苦味;“包子――”,粗犷的高音仿佛是扑面而来的浓香;“冰糕,三分五分的”,甜甜的流着汗的凉;“抢刀磨剪子!”,任怎样迟钝的心也会因之锋利且轻快起来。

“青菜啦青菜,绿油油的青菜。”一部电影里的吆喝,黑白片,什么情节我早已忘了,但却一直记着这吆喝声。让记忆有所选择的,也许就是那鲜明的绿和湿润蓬勃的气息吧,游离于影片之外,超出了黑与白的单调。

好的吆喝是一种艺术,真正的民间创作,有着质朴的乡土气。记得一位卖苹果的妇人的吆喝:“甜苹果――吃个肚子圆哪。”那声音里蕴含着儿童的向往,是饱满而的。还有一位卖布的小贩的吆喝:“禁拉禁拽禁蹬禁踹冬暖夏凉不结实不要钱!”字字用力的句子确实契合了家织土布的特征与品质。

但这样的吆喝越来越少,在这市声喧嚣的年代,真正的吆喝却逐渐淡出,慢慢趋向寂静。住在城市的楼房里,窗外带着乡土气息的声音已很少传到耳边,而代之以“洗油烟机”“煤球”之类,沾染了工业的污浊气。街上是林立的店铺,生意人越来越多,无声地站在柜台后面。市场里是商人麇集的地方,但没有吆喝,只有讨价还价的声音,嗡嗡地响成一片。

商人们不出声,是有人替他们吆喝。打开电视机,调到任何一个频道,都可以见到各路大大小小的星级人物――演员、歌星、模特、教授……自己不卖东西,只替出钱的人吆喝。这新的吆喝一族是电视时代的产物。本是离艺术最近的一群,一吆喝竟俗得无以复加。某待字闺中的小姐会做慈母柔情状说:“我们家孩子……”某面对刺刀不曾皱眉的银屏硬汉会为一盒补品泪眼蒙。

吆喝声被明星们垄断,无怪乎百姓们渐渐哑口。而真正的吆喝艺术正渐渐失传。

在电视里吆喝一声是价格不菲的。听说某花卉基地想请某明星来吆喝一声,该明星一开口就要价数十万元。“卖花声”也值这么多银子,大概是当年的陆游、舒瞻诸人不曾料到的吧?

1.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识文章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卖花声里梦江南”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吆喝声像细细的线,在记忆里悠荡,钩挂的是一些人的音容,和一些寻常而又难忘的旧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那个姓陈的屠狗人为什么发誓说“要再赊账我是狗!”?从“狗一直打着,账也一直照样赊下去”一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吆喝艺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声拾趣

张恨水

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淇淋,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淇淋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苹果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宏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去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 请你说说文中北平小贩的吆唤声的总体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根据下列示例,赏析北平的吆唤声的特点。

示例:“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仅用“冰塔”两个字就把葫芦状写得晶莹可人。)

冰淇淋,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人认为,现代广告也精彩。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文化的消失已属正常,吆喝这种口头广告已经过时,没有抢救的必要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穿街走巷的吆喝声》 1. 外貌、衣着描写。从中可看出人物很朴实、能干。 2. 因为她的声音是那样的特别,是那样的让人回味无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人虽走远了,但那声音仍回荡在听者的耳边。 3.这里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这恶劣的天气来表现中年妇女在这种情况下仍出来吆喝的一种执着、顽强及乐观的精神。4. 示例:风雨对于她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坚持在每天的这个时候吆喝,坚持每天为别人送上热乎乎的沙河粉和鲜香的咸肉粽,成了她心中最大的快乐。5. 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叫卖声像泥土的清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在听到叫卖声之后内心的感受,烘托出叫卖声的温馨。

《吆喝》 1.本文是以“吆喝”为线索组织全文的。表达了作者对过去那种质朴的吆喝声的怀念和向往,对现代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吆喝声的不满。 2. 为了证明吆喝声也可以入诗,也表现了过去吆喝声的美好和令人回味。3.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 因为赊欠人只在他的本子上记下赊欠的斤两,却不写姓名,所以屠狗人收账时找不到欠账的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豪爽、质朴、不斤斤计较。5. 平民的、大众的吆喝才是真正的吆喝艺术。因为它源于真正的民间创作,有质朴的乡土气息。

《市声拾趣》 1. 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和谐,无论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以深刻的印象。2.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了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的特点。3. 议论。表达了作者对穷苦者的无限同情。4. 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做冰淇淋所用的材料,又点明了冰淇淋的特点――又甜又凉又解渴,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另外,这句吆唤声多用短语,三字一顿,吆唤起来很有气势,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5. 略。言之有理即可。

上一篇:母亲的手 第5期 下一篇:几组易混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