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应引起注意的问题:对教材的理解

时间:2022-05-05 08:35:31

一个应引起注意的问题:对教材的理解

前不久,我有幸被抽调担任了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评委,参与了高中政治组和初中政治组的评审工作。参加这次大赛的选手都是由各设区市逐层筛选,好中选优选的,总体感觉是这些参赛教师素质较好,教学技能水平较高。特别是在比赛过程中,体现出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注重了三维目标的统一,突出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增添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体验、探究、感悟的活动贯穿其中。

在欣喜之时,也有忧虑,评委们普遍感到,一个突出的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是:一些参赛选手对教材的知识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不够,把握不到位。例如:

1.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如高中组“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应当说本框教学的重点、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二是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但有的教师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不同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互补商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不利于从整体上理解教材。

2.对教材的知识点把握不全。如高中组“片断教学”的内容为《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框中第一目《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本目内容的知识点应当是很明确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变动与人们的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②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参加比赛的教师中有6位教师漏讲了第一方面的内容,一上来就直接讲到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而对“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这一关键的知识点反而不讲了。

3.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解不到位。如高中组片断教学中涉及的“互补商品”这个概念,指的是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才是互补商品。由于理解的不到位,教师举例认为“西红柿炒蛋”、“围巾与大衣”、“猪肉和肉制品”是互补商品,这是不恰当的。再如初中组片断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第二目《在竞争中合作》,主要阐明: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要形成团队精神,个别教师把握不到位,在15分钟片断教学中,绕来绕去,不知道是讲“在合作中竞争”还是讲“在竞争中合作”。

4.由于对教材知识的把握不到位,导致的教学情景设置和教学方法运用的不恰当及教学语言的不规范。如:初中组教师在进行《在竞争中合作》的片断教学时,设置小组辩论的情景,正方观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的不是好士兵”,反方观点:“不是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这一话题与该教学内容有多大的关联度?还有一位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了四组同学上台表演“穿针引线”的情景,每组2人一人拿针一人串线,率先成功的为胜,这一情景的设置对讲解“在竞争中的合作”也是不恰当的。在教学方法运用上有的是低效,甚至是无效或负效的,在高中组有位教师在讲到“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时,提出问题“现在白菜和黄金价格都上涨了,你是赞成买白菜还是买黄金?”接着要求学生:“赞成买白菜的站到教室左边来,赞成买黄金的站到教室右边去”。这种表演性质的方法,既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又对理解教材内容是无益处的。还有的教师语言表述是欠科学的,如把“生活必需品”替换为“日用品”,讲“替代品”和“互补品”时,个别教师引申出:“互补商品之间的竞争是相依为命的竞争,互为替代品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这是欠妥当的。

对于教材知识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不深,把握不准确的现象,笔者在其他场合的听课中也有感觉到。我们认为,必须重视对课标的研究,必须重视教材内容的教学,这是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

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这就明确指出了,这门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用正确的观点、理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知识的载体,教学要有知识性,讲授的内容要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客观规律,要反映科学的成果,要准确可靠,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历史的考验,而不能误人子弟。

从教材在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文字课程资源。学者们对教材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而微观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较好地处理了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关系,教材的内容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教材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材的研究,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有许多探讨和争论,有这样一种看法:从教材内容与功能的共性来看,“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根本不构成教学中的对立范畴,“教教材”也是用教材来教,“用教材教”主要还得教教材。这种看法是有它的合理性,不应把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归因于“教教材”。如果在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还未达到较高的程度,不能够深入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够自主驾驭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刀切地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会造成对教科书知识理解的支离破碎,导致不能很好发挥教科书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作用。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系上看,知识目标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是主导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核心目标。我们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但脱离知识的“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优化,必须打牢知识基础,才能理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进而逐步优化为能力。同样,丰富的、科学的知识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如果不能把知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地准确地教给学生,学生不知、不懂,就谈不上信服、拥护,就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难以形成。

从完成片断教学的任务来看,也必须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把握。片断教学常用于聘用、评职称、比赛等具有选拔功能的活动,具有模拟和虚拟课堂教学的特征,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评委。但在教学内容上,都有一些共性的要求,如:教学内容符合课标、教材要求,切合学生实际;概念准确、观点正确、举例恰当、条理清楚、逻辑无误;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目标达成到位等。

从迎接中考、会考、高考的要求来看,都强调要夯实知识基础。例如我省制定的文科综合的《考试说明》中,对思想政治课“考核目标与要求”规定的四方面十二个层级的目标要求,都涉及知识,而直接点到知识方面的就达到六条之多。如“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等等。

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的内涵和实质,不要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认为新课程就是追求课堂上的“热闹”,仅仅是让学生动起来。千万不可削弱教材的作用,忽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应教给学生具有思想性、基础性、科学性、人文性、导向性的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上一篇: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化学试题剖析 下一篇: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