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原汽车兵心理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05 03:22:00

对高原汽车兵心理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驾驶员的心理素质状况与驾驶安全关系紧密。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方法,对某高原部队700名汽车兵进行SCL-90测验,结果显示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军平均水平,因此,要重视加强对高原汽车兵的心理管理。可通过普及心理管理知识,注重专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训练,注重专业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注重个体管理与集体管理相结合等方法,改善高原汽车兵心理素质状况。

【关键词】高原汽车兵;症状自评量表;心理管理

高原地区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特殊,空气稀薄、低压、低氧、低温、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紫外线照射量增多,再加上文化生活单调、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人文特点,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军人的生活和健康,不仅对他们的生理状况产生很大影响,也会引起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操作、注意、情绪和人格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功能下降,影响工作成绩和生活质量,故对驻高原地区汽车兵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原汽车兵心理素质现状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驻扎在西宁和格尔木地区某部汽车兵进行整体随机抽样,选择700名人员发放心理问卷,回收率为97.4%,获得有效问卷628份,有效率为92.1%。测试对象均为男性,年龄17-36岁,平均年龄(24.3±3.7)岁;军龄1-18年,平均军龄(4.57±3.43)年;士兵229人、士官296人、军官103人;独生子女131人,非独生子女497人。被调查者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确诊的精神障碍疾病。

结果显示,高原汽车兵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军人常模[1]和高原军人[2],大量的主述症状主要集中表现在焦虑(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强迫(明知无意义,却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躯体化(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头痛、肌肉酸痛、消化不良和其他躯体表现)、恐怖(主要是对特定场景和特殊过程的恐惧)、敌对(易激动、发脾气、摔东西、冲动爆发等)等维度上。

有文献报道,处于军事应激条件下和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平时和普通军人低[3]。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工作性质,高原汽车兵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军平均水平,整体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远比固定在低海拔地区从事一般后勤工作的军人群体突出。

二、高原汽车兵心理管理对策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表明,由于驾驶员造成的事故占74%,道路环境条件引起的占19%,而因汽车技术状况差诱发的仅占7% [4],可见,在交通安全控制中,人始终是一个主动因素,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善交通安全状况仍具有很大潜力。心理因素是影响驾驶员驾驶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对高原汽车兵的心理管理工作,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部队运输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普及心理管理知识,注重专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普及心理管理知识是解决官兵心理问题的基础。高原汽车兵不良心理诱因较多,要普及心理管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带兵人,根据心理管理的原理,有意识地了解、识别和区分实际带兵过程中官兵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不正常的苗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者请教专家;另一方面,通过普及心理学知识.可以使广大官兵了解自己的心理变化,知道自己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优长与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调节,特别是在自己情绪低落、烦恼,有焦虑、抑郁等症状时,能够掌握自我排遣的方式方法,既解放了自我,也避免影响他人。同时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也会使他们知道即使有了心理问题也并不可怕,就像人的身体生病一样,只要找医生就能够解决问题.从而避免讳疾忌医,失去及早治疗、矫正的机会。可以请军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课辅导,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网络与专家、学者保持联系;以举办知识讲座、设立宣传橱窗、印发知识手册等形式,普及心理知识,或利用网络进行自学,更新知识,使官兵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技巧,提高心理疏导和求助能力。另外,还要注意发挥基层带兵人的作用。基层带兵人一般都经过院校教育,有一定的心理管理基础,生活在“兵”中,与官兵朝夕相处,是心理疏导工作的主力军,可以通过正规的培训,提高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担负起“专家、学者”的作用。

(二)运用心理训练方法,注重专业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

高原环境条件艰苦,每趟上线执勤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必然会在军人心中产生恐惧的情绪,如果恐惧情绪得不到调节和遏制,让其左右了军人的行动。就会出现比武器的物理杀伤更严重的心理“灾难”。这就必须加强高原汽车兵心理适应性训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专业器材进行训练,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专门的心理训练场。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这种训练用特定专业器材和场地,精心设置各种特殊的环境和情况,能够训练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和特征,培养团队进取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养成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研究表明,心理品质的形成,自然成长的占为83%,而针对性的培训仅为17%。二战时期,盟军船队经常被德军潜艇攻击,后来发现能够活下来的不是年轻力壮的新水手,而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水手。因此,要通过播放战斗影片、局部战争录像片,运用计算机战场模拟等手段,让大家了解执勤任务环境,提高应对技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充分利用野外驻训、综合拉练和抢险救灾等有利时机,对官兵进行超强度体能、耐力、意志、胆魄的磨砺,提高战场所需的勇猛顽强、沉着冷静和面对生死考验不畏惧等心理素质。

(三)善于发现心理问题.注重个体管理与集体管理相结合

管理实践表明,许多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是可以避免发生的。这就要求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带兵人要在不同时机、对不同的人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防微杜渐。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制度。目前部队对每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人格特点只能凭入伍或入学时的心理测试为依据,缺乏其后的追踪记录,而人的心理情况是会经常变化,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下。心理健康档案就像医疗档案一样,主要是借鉴和利用当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心理测验工具,对官兵的个性、气质、人际关系、意志品质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测试,根据测试所得的各项数据指标,分析、归类、评价汽车兵的心理状况,整理成档案形式,建立较详细的心理档案,及时将官兵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情况记录入档,并使之制度化,增强心理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建立心理咨询机制。设立心理咨询站、热线电话,设置信箱等,实施掌握和记录情况。心理工作服务小组要到官兵中巡诊送医,尤其是上线执勤期间,与官兵交流疏导,鼓励官兵把心里话说出来。

在注意发现和解决个别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军人集体心理的指导。军队战斗力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集体力量的体现,是相互合作的结果。因此,还要健全其他相关制度,如建立心理状况定期分析制度、心理教育计划制度、心理档案分类制度、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制度等,使心理管理工作正规有序。要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保证官兵心情舒畅,如某边防部队办起“戈壁军旅”广播、心理知识竞赛,使心理科学成为“热门话题”;举办雪地足球赛、周末育才等活动,陶冶官兵情操,排除容易出现的焦虑、抑郁、强迫化症状;基层带兵人带头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心理互助活动,以真诚换真心、以真诚关心战士,减少身心疾病诱因,及时治疗躯体疾病,避免加重躯体化症状;公正处理敏感问题,以风正气顺的人际环境“开心锁”、除心病、鼓心劲,改善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状况,促进部队运输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 王焕林、崔庶、高柏良等,中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40

[2] 张西洲、马勇、长新宇等,高原边防官兵SCL-90评定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1994,12(5):400-401

[3] 李兆申,现代军事应激与军人心理健康[J],医学杂志,2007,32(3):179-180

[4] 郭颖,杨国愉,冯正直等,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24-626

上一篇:“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