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思想品德课中道德行为的培养

时间:2022-05-05 01:57:34

浅探思想品德课中道德行为的培养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道德行为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45-01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道德行为教育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道德行为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怎样使道德行为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

1.道德行为要体现自主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如教学《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国内外新闻,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关心国家大事让他们大开眼界,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之后,每周一次的新闻会成了学生自愿从事的活动,学生的行为实践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

2.道德行为要讲究实效性

2.1思品课的道德行为培养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如教学《多为集体做好事》一课时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事,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并联系学生实际,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道德行为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思品课的道德行为培养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教《学好各门功课》时,我针对班中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其他副课无所谓。"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各科间的联系,明确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决心认真学好各门功课,为全面提高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3.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要网络化

3.1道德行为要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如教《敬老院的笑声》,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文娱节目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帮助老人的良好品德。

3.2道德行为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如《做父母的好帮手》一课,由于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状,家长中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里什么事也不要做,使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普遍较差。教这一课后,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督促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洗菜、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事,在劳动中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4.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4.1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 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 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 、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4.2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时代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囊萤映雪"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03年5月

[2]《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与教参》1――2年级 主编: 赵 昕 陈少娟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与教参》3――6年级 主编: 赵 昕 刘秀英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上一篇:浅谈思想品质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应把创新培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