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理念下的大班儿歌节奏打击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05-05 01:00:48

奥尔夫理念下的大班儿歌节奏打击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奥尔夫打击乐是幼儿最为感兴趣的艺术演奏形式之一,而儿歌、童谣同样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以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与音乐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依据在奥尔夫儿歌打击乐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从内容选择、主体发挥、教师调控、同伴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一些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旨在对奥尔夫儿歌打击教学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幼儿园 奥尔夫打击乐 儿歌节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220

打击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儿歌、童谣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们以其丰富的内容、和谐的节奏、朗朗上口的阅读形式深深吸引着幼儿,成为幼儿学习、娱乐的最佳教材。如何让大班幼儿对既有乐器产生持续不变的兴趣,如何在兴趣基础上更好地融入儿歌教学的优势来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与音乐能力,笔者依据自己在奥尔夫打击乐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小策略:

策略一:趣味内容,兴趣导向。

爱好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到了大班,幼儿对节奏乐活动的喜爱已不是因为小乐器好玩,更多的是对节奏乐所形成的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为幼儿选择符合其年龄特征和本班幼儿音乐发展水平,具有新奇性、生动性、多变性的学习内容,对幼儿审美情趣的激发和调动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能够贴近幼儿生活,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例如,打击乐活动《水》中,幼儿喜欢一边演奏一边将歌词唱出来,边唱边玩的方式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着雨水、溪流、瀑布、大海的场景,对节奏的把握和感知也更为准确具体,同时由于海鼓、小铃等乐器的介入,使得幼儿在念儿歌时能够把连音表现得更为活灵活现,打击乐器与幼儿歌声的混响效果。也别具特色。又如,绕口令《喂蝈蝈》中,“哥哥喂蝈蝈,蝈蝈要果果,哥哥给果果,蝈蝈叫哥哥。”将几个双声、叠词词汇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读起来极具节奏感,内容妙趣横生,使得幼儿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样的节奏游戏,并且能够自己变换节奏进行练习巩固。

策略二:发挥创造,自主选择。

大班节奏乐活动是我们力求培养幼儿有一种创造多变的能力的良好训练。在变化中体验音乐的美妙,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更浓更深的兴趣。

比如在打击乐《蛤蟆背鼓》这一活动中,可以首先出示图谱:风来了,雨来了,蛤蟆背着鼓来了。什么鼓?花花鼓,乒乒乓乓二百五。让幼儿在熟识这一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代替儿歌中的“风”、“雨”、“蛤蟆”、“鼓”等词汇。

无限的想象力应该建立在无知无畏和强烈的探究欲上,这正是孩子们的特点。因此,教师应鼓励幼儿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不要拘泥于一种,只要说得出道理,都予以承认。

策略三:放慢脚步,宏观调控。

许多儿歌节奏活动其实就是一个个音乐小游戏,它们以音乐为灵魂,以发展幼儿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孩子在伴随儿歌节奏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的事物,并唤起其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

例如,节奏活动《小蜘蛛》就是一节很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它以地毯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场地,通过这种席地而坐的方式,增加了幼儿活动空间的灵活度和广阔性,同时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相互合作以增加同伴间的亲密度,让幼儿快速倒地等系列动作的训练有效帮助幼儿刺激前庭与脑部的发育等等。

“拍拍锤锤|划叉叉;蝴蝶飞飞|飞几下;一只蜘蛛|爬上来;咦 -;吓得浑身|起疙瘩。”在节奏乐打击之前,幼儿必须熟悉该儿歌内容,所以我们通过律动游戏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为后续音乐节奏的打击提供良好的音乐形象。同时,为了增加幼儿同伴间的合作意识和亲密度,此次的活动设计需要孩子们围成圆进行圆圈游戏,这样能够保证每只小蜘蛛既能爬上别人的背,也有其他蜘蛛能爬到自己的背上来,确保每个孩子都去主动抚触别人的同时也能感知别人对自己的抚触。

策略四:互助合作,成功表现。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情感的教育,一首好听的乐曲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在于演唱者自身情感的倾诉,同样的,一次成功的乐器表演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也在于情感。通过孩子们的演奏,我们常常能感动于他们与伙伴之间默契的配合与深厚的情谊,也常常能震撼于大家团结协作力量之伟大。所以,在大班打击乐演奏活动中,互助合作、成功表现成了打击乐演奏的主要能力要求。因此,在此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熟悉节奏、看指挥和即兴表演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期间幼儿的演奏能力、声部即兴合作能力、与指挥的配合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例如,上面所述《蛤蟆背鼓》的儿歌打击乐活动,并不是幼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乐器就能随意敲打,幼儿在演奏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倾听自己的演奏,更要注意同伴、集体的演奏,努力使每一个人、每一个声部的演奏都服从于整体音响与形象的塑造要求。在教师的指挥演示下,让幼儿逐步尝试并提高自己与集体、老师的合作演奏能力。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对美与和谐的追寻,其中也充满了探究的快乐。因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奥尔夫打击乐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并不是自顾自地表演,而是自然而然地有了合作意识。当有的孩子敲得并不像时,整个音乐中就会出现不和谐的音调,破坏了音乐的整体美感,大班幼儿对这种不和谐音还是很敏感的,其他孩子就会提出他们的质疑,而教师则可对其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启示:“你有办法敲得像吗?”如果经过实践,这种乐器怎么也敲不像,孩子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将这一乐器淘汰,而改用别的乐器。这一甄选的过程总是会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探究是最原始,最本真的。而且,通过集体智慧选择出的合适乐器所演奏出的良好音响效果,也会使幼儿更愿意在集体中调整自己的情绪,更加服从集体的演奏需要。

作者简介:邵滟茹,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江苏张家港 215600

上一篇:浅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双驱动” 下一篇:情境教学法对于小学数学阅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