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重庆”的三大启示

时间:2022-05-05 09:35:16

“民生重庆”的三大启示

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我们党自建党之日起即奉为圭臬的最高宗旨。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以民生为导向推动发展转型,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经济发展理念、社会治理理念以及政府服务理念的回归,“民生重庆”给予我们三大启示。

启示一:以百姓幸福为本,就要舍得在改善民生上下大力花大钱。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福利保障。因此,转型发展既要重视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更要重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整。在GDP总量、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要使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实惠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对发展的理解有失偏颇,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漠视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发展成果不能让人民共享。从根本上讲,这样的发展并无多少质量可言。

启示二:改善民生、营造市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思路。传统的思路是,先发展挣钱,再改善民生。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并行不悖,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发展经济的过程。加大民生投入,不仅可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还会促进消费,使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对此,我们不仅要算当前账,也要算长远账,做到中长期平衡;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做到综合平衡。“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发展不能改善民生,那就是“没道理”。

启示三:改善民生既要舍得投入,也要改革创新。推进民生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十分注重制度框架设计。重庆在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既是改善民生的具体内容,也是体制机制保障。没有这些体制机制的改革,就难以实现民生领域的根本性突破。创新财政保民生机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财政支出结构上,要始终坚持民生为重。民生支出至少也要接近财政总支出的“半壁江山”。同时,要善于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更应在民生中发挥支撑作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日积月累。但抓住老百姓最忧、最盼、最急的难题,每年下决心攻克一批,终会收到成效。

当今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既是矛盾凸显期,也是发展关键期。重庆对民生的认识与实践表明,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揽下,民生与国计、公平与效率、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不是对立冲突的,而是辩证统一、相得益彰的整体。民生观是经济观、社会观,也是政治观,以民生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重庆市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处长)

上一篇:给自己找“天敌”/给人一面镜子/被偷出来的商... 下一篇:“圈翼”互动谱写城乡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