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本地劳动力就业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05 06:38:28

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本地劳动力就业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宜兴市在区域发展中把区域转型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旋律。在这一背景下,区域本地劳动力就业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探索劳动力就业与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集聚的关系,为区域城镇体系健全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以家庭作坊和正规企业并存的宜兴市和桥镇为研究地区,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对新型城市化进程对本地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宜兴市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规划和建设进一步落实,产业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下有效协调,产业不断向中心城镇集聚。在产业集聚和城镇发展互利因素的带动下,本地劳动力的零散就业模式逐步转向正规就业。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本地劳动力就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0年9月在《中国发展报告2010》中首次提出新型城市化战略。新型城市化指在一定区域内统筹发展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以实现城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统筹为目标,最终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共同富裕。

作为城市发展较为完善的宜兴市,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城市建设都走在全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前列。这一背景下,本地劳动力就业半径、就业选择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家庭作坊式零散就业逐步向产业集中地转移。基于此,本项目以家庭作坊和正规企业并存的宜兴市和桥镇为研究区,分析新型城市化进程对本地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影响,探索劳动力就业与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集聚的关系,为区域城镇体系健全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二、和桥地区规模企业中劳动力就业的调查结果

(一)和桥地区的规模企业的发展现状:

全镇在环保、纺织等六大主导产业领域共有规模企业近900家。据2011年数据统计全镇工业完成应税销售88.1亿元。2012年上半年工业应税销售53.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上半年全市纺工行业完成规模以上销售收入85.5亿元,增长58.3%,和桥镇位居榜首,增幅继续领跑六大行业。

近年来宜兴市产业发展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工业集中区转型步伐加快。一是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二是承载能级进一步提升;三是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工业地产实施顺利;四是发展质态进一步优化。在宜兴市产业发展集聚水平提升,产业转型加快的大背景下,和桥作为宜兴北部特色经济产业集聚带的重要板块,始终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工业集中区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

1、在和桥镇产业转型加快实施的背景下,产业工人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和桥镇产业转型加快,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在规模工厂就业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在我们两次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发现,应答者中有超过六成工作是与制造加工业有关的。就工作场所而言,大中型规模企业工作的比例最高,达34%。与之相比,在乡镇企业和作坊企业的比例相当,只占前者的四分之一。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到大中型企业工作的人数正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2、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作为找工作就业首要的考虑因素。在探讨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各类因素时,我们发现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作为找工作就业首要的考虑因素。我们走访多家规模企业,经过与一线工人交谈以及对企业负责人的访谈,我们发现一线工人的月薪多集中在2000到3000之间,企业把新员工培训成具有熟练操作经验的工人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在福利待遇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与企业签署正规合同的员工都享有代缴社保的福利。

3、本地劳动力体现出明显的向产业中心区域转移的特征。近几年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发展迅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也给当地带来更多工作岗位。在政府确立的“三区”(工业集中区,镇南新区,物流园区)发展战略下,未来选择去镇域新区就业的人会更多。

三、和桥的家庭作坊劳动力就业

家庭作坊式企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组建的一家一户的从事简单加工的小型私营企业。它是家庭内部成员和少数打工人员,生产,加工,经营,贮存都在同一建筑内进行的小规模企业。和桥的第二大主导产业是纺织印染产业,和桥地区的家庭作坊主要从事纺织印染产业。而这类家庭作坊在镇北区域分布多。

家庭作坊劳动力就业模式归类分析:

关于家庭作坊,我们认为其就业模式属于零散就业,原因如下:

第一,家庭作坊一般是自营或规模较小的低收入企业。家庭作坊中的员工往往是作坊主和少数几个工人,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多进行一些产品的初级加工,没有太强的市场竞争力,没有雄厚的资本,没有稳定的营业收入和资金链条。

第二,家庭作坊员工大部分未在人力资源部门登记过。由于企业正规性和人们意识的限制,家庭作坊企业的雇主不会将工人相关信息到人力资源部门去登记,工人由于对作坊企业的了解程度不高和不会长期工作的想法,也不会要求雇主一定要到相关部门去登记,这也就造成了劳动保障问题和劳动纠纷的隐患。

第三,家庭作坊企业一般不对员工提供社会保障等福利。由于正规性和处在监管范围之外,家庭作坊员工几乎全都没有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一方面,作坊企业主千方百计逃避为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另一方面,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家庭作坊发展的要求也严重不相适应。

四、差异化分析

(一)差异内容:我们经过整理分析进行横向比较,认为本地劳动力两者就业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就业的年龄变化趋势不同:家庭作坊企业就业的劳动力成老龄化趋势,多以中老年工人为主,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而在规模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多以中青年为主。

2、两者就业的环境条件不同:家庭作坊企业就业环境条件较差,多为拥挤嘈杂的生产仓储住宿合一的场所。工业园区的企业都拥有整齐排列的厂房和宽敞明亮的车间,还配套有宿舍区,食堂等按功能划分的区域。

3、两者就业的福利待遇不同:虽然家庭作坊的工人工资水平比规模企业的起始工资高,但是前者是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制的结果,而且除了年终户主的奖励外没有福利待遇。后者实行工资工龄结合的累进制,有固定齐全的福利待遇。

(二)差异产生原因:

1、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产业转型逐步加快,落后产业逐步被淘汰。家庭作坊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劣势凸显,市场竞争态势下,市场份额萎缩,产业种类减少,承接的是落后接近淘汰边缘的产业。

2、随着家庭作坊的市场份额减少,作坊户主为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会在建设生产用房,购置生产设备等方面压缩成本,而在招募工人时,看重吃苦耐劳,又可以压低工资的外来劳动力或者本地中老年劳动力。

3、由于政府政策扶持转向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家庭作坊户主在融资,资金周转,办理生产扩能的手续时都遭遇很大的阻碍。而规模企业在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下,淘汰落后产能,改进生产技术,引进高精尖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线,占领市场桥头堡,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更多有精力接受能力强的中青年劳动力。

4、随着城镇布局进一步改善,土地功能专一化更趋强烈。大中型规模企业迁入工业园区,厂房建设更具专业化,用水用电等供应齐全,生产条件和环境都达到一流标准,这些都成为吸引劳动力的优势条件。在工业园区周围都建有配套的各项设施,交通便利,工人生活方便。

五、结论与建议

宜兴市在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把区域转型发展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新亮点,区域产业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下有效协调,产业不断向中心城镇集聚,本地劳动力也呈现出向中心城镇集聚转向正规就业的特征。完善的设施条件,发达便利的交通,积极的政策扶持特别是紧靠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理优势吸引着更多规模企业入驻工业园区。除了工资这一首要因素,福利待遇,工作的环境条件以及自身未来的发展机遇都成为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在引导新时期村经济的发展方式改革时,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引导临散劳动力就业时,鼓励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发展,进入规模企业工作,以此达到从临散就业转向正规就业,拓展就业空间的目的。

结合本文以上的分析,现提出以下建议:

1、工业园区高起点定位,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加快构建以高特优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新环保、新能源、高档纺织产业为支撑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制造业的品牌、技术和管理竞争力。

2、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引资环境。一是营造诚信环境,强调集中区政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坚持兑现承诺。二是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所有入区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为项目加快落地、快速建设、迅速投产创造最优条件。

3、提高就业人员的技能,适应发展新形势。政府紧紧跟企业合作,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定期开展生产技能的培训,把握职场动态信息,引导高效就业。

4、建立村镇联动机制,鼓励村里零散劳动力正规就业。特别引导中青年劳动力进入规模企业工作,村委为其家庭照顾留守老人,安排子女上学提供便利,以及村镇两级为中青年劳动力提供及时的劳务信息,透明的政策引导。

5、完善园区,镇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为劳动力就业发展提供便利。现在进入规模企业的劳动力青年占大部分,对娱乐活动以及自身的综合发展要求较高,这方面的硬件设施要提供完备。同时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必要的心理辅导等软件设施也要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李洪波,张小林.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6).

[2] 霍荟阁,姜广辉,李睿.涛缓解两栖占地需要适时合理[J],北京师范大学2011-9.

[3]ALIG R J, KLINE J D, LICHTENSTEIN M. Urbanization on the USlandscape: looking ahead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 2004, 69(2-3): 219-234.

[4] 吴沛良.新型城市化重在城乡良性互动发展 [N].新华日报,2010-01-29

[5] 赵庆东.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城市设计研究——以津南三镇规划设计实践为例[D].天津大学,2007

[6]EATON J, ECKSTEIN Z. Citis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from France and Japan[Z].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7, 27(4-5): 443-474.

[7] 刘维新.构建合理城镇体系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经济周刊,2006-03-06

[8] 城市转型与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研

究[R].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2011-08-05

[9] 崔功豪,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J].南京大学,2003-06

[10]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 年代中国城市

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

1998-09.

[11] 刘家强,罗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学会,2009-09-10.

作者简介:刘锋、李航、王子瑜、韦亮,男,南京农业大学 金融学院10级 金融

上一篇:悠悠古诗情,熏陶学生心 下一篇:浅谈建筑给排水管材的发展与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