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教作文

时间:2022-05-05 05:15:18

“因材施教”教作文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也和宇宙间的其他生物体一样,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就得先承认学生有个性、有差异的。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即分层教学。如今高中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写作文,甚至一听到作文就采取抵制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长期以来,往往是教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应付,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学的今天,如何提高那些差等生的作文水平?

我认为写作教学只有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方法。那如何实施作文分层次教学?

一、建立学生作文档案,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教师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写作现状将其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学生能根据命题和个人表情达意的需要独立地写作。学生的构思敏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文速度稳定迅速。第二层的学生处于半独立写作阶段,依赖于范文,能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但缺乏新颖的构思。第三层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对作文有畏惧情绪。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老师不仅要心中有数,而且应记录在案,以便及时调整,。

二、构建科学授课模式,分层指导

指导过程中教师对第一层学生要求要高,应着重于多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拓宽写作思路,并鼓励大胆创新。对第二层学生重在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打牢基础,另一方面相机引导,促其由中转优。对第三层学生则要重点辅导,花大力气,教师要对他们倾注爱心,注入自信,主要是消除他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三、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作文课层次教学也不例外。一是要切切实实树立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是学生体现个性差异,创新意识的独立操作,是老师和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过多的干涉只能产生误导,很容易变成“借学生手,写老师的话”,即便写出文章来,也是假大空,雷同化,反映不出学生的心声。二是要把教师的指导渗透到整个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分层次指导,做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帮助互学体现层次性。例如:在作文课上可以利用口头作文的方式把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在说中理解题意,在说中明确选材内容,在说中掌握写作方法。使三个层次的学生共同体验情感、共同积累语言,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矫正,消除学生惧怕作文,厌恶作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有利于后进生快速提高。

四 、作文评价的分层。

作文评价要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和学生写作实际,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教师还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以激发其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练一次都要及时找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学生每练一次都有一种成功感,每练一次都有一点收获。学生的作文中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老师就应该感到高兴并给予肯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作文批改的方式也体现层次性。第一层学生作文以修改符号为主;第二层学生的作文以问题形式批改;第三层学生的作文以面批形式和学生一起边指导边修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批改,发挥主体作用。

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看到他们起点低,底子薄,要放低要求,提出最基本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是他们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子。其次,要重鼓励,多表扬,对他们写作上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智力劳动后获得成功的愉悦。

对于中等的学生,教师既要肯定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先指出作文中哪些地方值得肯定,然后再加以引导,点明哪此地方应改进和提高,并适时地向他们提出一些“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激励他们努力一下,实现目标,从而一步一步地赶上优秀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根据他们勇于创新的心理发展特点,放手让学生写作,到了一定程序再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在观点、材料、形式、语言等方面标新立异,写出好文章来,使他们的写作天赋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我们说对作文实施分层次教学富有激励性,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自己的潜力,使各层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上一篇:新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构想 下一篇:浅谈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