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少年儿童生理特点进行体育训练与教学

时间:2022-05-05 01:57:29

结合少年儿童生理特点进行体育训练与教学

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年龄段发育增长的速度并不均衡。婴儿期发育最快,小学时期增长比较平稳且均匀,青春发育期生长速度又显著加快。形成两个大的波浪,两个增长高峰。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切实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合理地、科学地组织体育训练与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那么,应根据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训练呢?

一、根据骨骼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的骨骼生长比较迅速,但骨化尚未完成,与成年人比较,骨骼里矿物质较少,有机质和水分较多,骨松质较多,骨密度薄,富有弹性,可塑性较大,不易骨折,容易弯曲、变形,因而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全面锻炼,并要注意少年儿童正确身体姿势的养成。同时,少年儿童时期骨化过程旺盛,骨骼软骨生长活跃,这时适当的体力负荷运动有利于骨骼的生长,但过量的运动负荷或过分剧烈的震动重压,则可能会引起骨化过程过早完成及骨质损伤而影响身高的增长和发育,同时也可能引发骨骼分离等伤害,因此负重练习、静力练习等要慎重,负荷量要科学安排,多进行动力性活动和练习。

这阶段可以适当多做一些四肢练习和跳跃练习,如:健美操、徒手操、投掷、纵跳、跳绳、球类等,这些练习项目很好地切合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骨骼特点,特别有助于骨骼的增长。何况这些活动也是青少年乐于参与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用辅助竞赛的形式,把这些项目开展得红红火火。

二、根据肌肉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的肌肉还处于纵向生长期,四肢肌肉的发育弱于躯干肌肉的发育,肌肉的水分比较多,蛋白质较少,肌纤维较细,少年肌肉的生长落后于骨骼(8岁儿童肌肉总量占体重的22.2%,15岁占32.6%,17~18岁占44.2%),12~15岁时,肌肉内神经末梢装置的发育基本成熟,肌肉腱的部位增大。关节联结装置、骨髅肌、腱和肌组织的分化可达到很高水平,肌肉的工作效率有较大提高。如“腱的部位增大,使肌肉的附着面得到扩张,从而使肌肉能强有力地附着在骨头上,表现出相应增大的力量。从15~16岁开始,肌肉横断面和肌肉力量明显增加,17~18岁,肌肉已有良好的弹性和很好的神经调节,其成分、结构和收缩特性已接近于成年人,具有高度的收缩和放松能力。此时,支撑运动装置可保持相对较大的静止紧张。

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些特点,在少年儿童16岁前,不宜过早或过多地进行负重和力量训练,多做一些发展全身协调能力的四肢练习,如: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势和充分发展各关节的灵活性,对身体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青春发育期学生(女孩从12~14岁,男孩从14~16岁)身体开始猛长,16~17岁以后身高的增长缓慢下来,一般认为力量型训练安排在青春发育后期较为合适,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少年儿童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发育较晚,掌握技术动作的精确性比较差,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对一些小动作,要求完成质量不要过高,但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手段来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如:轻器械体操、跳跃等,使身体各肌肉群均衡地发展,要多做些对称、悬垂、支撑和攀登练习,以形成正确姿势,防止畸形发展。

此外,少年儿童的肌肉弹性强,韧带伸展性好,要抓住这一时期发展好柔韧素质,为今后进一步练好其他各类项目、提高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少年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需要加快,而他们所有血管容积与心脏容积的比却大过成年人。所以,少年儿童的心脏加速收缩才能使血液循环加速进行。从心脏功能的一些指标看,少年儿童呼吸与循环系统生长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虽然他们心肺功能的发育与整体发育水平相适应,但毕竟少年儿童心肺器官的发育水平尚低,调节功能也不完善,运动时心率的增加比青年人和成年人高。11~13岁的少年儿童,心脏血管功能已经逐渐能适应较紧张的肌肉活动,具有相当大的工作能力,只要教学安排得当,学生可以做些长距离的耐力练习,但应避免强度大的持久性练习,也不能过多地做憋气的练习,一切以青少年学生的感觉度为准,做到训练后不过度劳累,能很快恢复。

呼吸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部分,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它使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氧化分解,释放出供身体活动需要的能量,而且能提高肌肉收缩力量。在运动中,应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采取相应的合理的呼吸方法加强代谢能力,推迟疲劳的出现,无疑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少年儿童呼吸肌较弱,呼吸差且肺活量较小。15~16岁时接近成年人,可进行一定强度的练习,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呼吸和循环机能,多安排中长跑、越野跑、爬山等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特别是在网络、电视等可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孩子静坐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课堂时间,少年儿童严重缺乏运动,如果教师能够组织一些长跑、爬山等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还可以借此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但要注意调整好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不能逞强好胜,急功近利,以免造成少年儿童早期运动损伤的发生,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根据神经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最高指挥系统。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调节下,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如人体运动时,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积极有力的收缩,完成各种复杂而协调的动作。与此同时,内脏器官亦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以满足骨骼肌工作的需要。这种相应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的直接调节和神经体液的间接调节完成的。

少年儿童的大脑机能有显著的发展,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有较大的提高,周围神经系统传导机能在9~10岁时已开始完善。与神经系统有紧密关系的视听等器官以及灵敏、协调、灵活、反应能力等都已得到充分发展,具备了掌握比较复杂动作技术的条件。在13~17岁时,是神经系统发育趋向于完善的阶段,此时的训练与教学有空间和时间特征,如动作幅度、方向、速度和频率都形成动力定型和稳定状态。因此,在9~10岁时大脑皮层中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点不易于集中,学习技术时动作不够准确,注意力也易分散。随着大脑皮层结构的发展,大脑工作机能的提高,条件反射比较容易形成,上述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在13~17岁这个时期要注意产生“动作技术障碍”,一旦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就很难改变。对不同训练水平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预防与克服技术动作障碍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如,可安排大量游戏性练习、球类练习、跳跃练习等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定型。当然最好防患于未然,一旦定型在纠正时也不要操之过急,贵在坚持,以期达到正确的动作定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对孩子多些鼓励,有时教师的鼓励是学生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崇尚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掌握好少年儿童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以强健的体魄担负起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重任。

上一篇:体育教学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