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EP阅读评价体系述评

时间:2022-05-05 01:33:45

NAEP阅读评价体系述评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简称NAEP),是美国国内一项连续、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它的建立旨在向美国公众报告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教育进展状况。其中的阅读评价自1992年始已进行过多次,该评价体系可以比较全面、深刻地检测出美国中小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NAEP的阅读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对有效评价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NAEP阅读评价体系述要

1963年,担任美国教育专员的弗朗西斯•凯普尔针对美国缺乏有关学生学业成绩方面信息的状况,呼吁建立全国性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并邀请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泰勒参与。针对这一举措,当时有人认为,这“是企图扩张联邦政府在州和地方教育上的权力,甚至是企图建立全国统一课程”;“一些有影响的教育组织如美国学校管理协会(AASA)等,担心评价结果会用来做不正当和有害的比较,因此强烈反对从各州收集评价材料并把评价结果发放给各州”。因为多方的反对,整个评价体系的研制工作时断时续。20世纪70年代,有些州在NAEP的技术支持下发展了自己的阅读评价体系,而NAEP的阅读评价则始于1992年对公立学校4年级学生进行的州立层面的评价。2001年出台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案》确定:NAEP全国评价和州评价至少每隔2年对4年级、8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NAEP全国评价必须(NAEP州评价可以)定期对12年级的学生进行。自1992年起,NAEP阅读评价已进行了七次(1992,1994,1998,2000,2002、2003、2005年),评价体系日臻完善。

NAEP阅读评价体系,主要由评价框架、评价实施两部分组成。现作扼要介绍:

(一)评价框架

NAEP的阅读评价框架,集中了与阅读教育相关的很多个人、团体的观点。NAEP认为阅读时读者、文本以及阅读目的三者是互动的,是动态的互相影响的:每一个读者都会将先前的阅读经验(对流派的认识,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策略的理解)带到当前的阅读中;读者如何理解文本与文本类型有关;阅读目的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影响阅读策略、技巧的使用,影响个人已有知识与文本内容相联系的程度。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阅读情境:为获得文学体验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和为完成任务而阅读。主要考查四个方面: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这三种情境、四个方面是NAEP阅读评价的基本构架,也是进行阅读评价的基础。

1.阅读评价的三种情境

(1)为获取文学体验而阅读

这一情境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学性文本,来探索其中的主题、事件、情节、背景、人物行为和语言。相关的文本包括小说、短篇故事、诗歌、戏剧、传说、传记、神话和民间故事等。为获取文学体验而阅读时,读者思考作者的观点、揣摩作品中的角色、品味故事的语言和结构,依据自己的经历和已有知识推测故事发展、想象故事场景、分析人物行为。

(2)为获取信息而阅读

这一情境是指通过阅读信息性文本获得有用的信息。相关的文本通常是杂志、报纸、教科书、论文和演讲稿等。信息性文本与文学性文本不同点在于文本的组织形式和信息呈现的方式。信息性文本由主题及相关的细节组成,而文学性文本是以故事、诗歌或戏剧的结构呈现。信息性文本为了标示出重要的信息可能使用黑体的标题、表格、图例等。

为获取信息而阅读时,读者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阅读,比如,在浏览杂志上的文章时找到需要的信息、解释某个问题或是大概地了解它说了些什么。读者需要了解文本类型及其组织形式(比如: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等)。阅读信息性文本的指向与阅读文学性文本不同,此时读者的主要任务是从中获取信息,所以他们可能会选择所需部分进行阅读,而不是从头读到尾。

(3)为完成任务而阅读

这一情境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汽车或火车时刻表、课程表、游戏式维修说明书、税务表格(限12年级)、地图等掌握信息,并对信息加以运用。相关的文本包括图表、选举者注册资料等。为完成任务而阅读时,读者根据阅读目的及对文本结构的了解来指导自己选择、理解、应用信息。读者目的明确,就是找寻信息然后做事。读者需要运用信息而不仅仅是理解信息。在读这种类型的作品时,读者不是像在为获取文学体验而阅读那种情境下那样享受文章的风格与思想。

NAEP的三种情境彼此不是孤立的,比如说,读者可能为了获得文学体验或为了提取信息而阅读历史类文本。然而,情境间存在差异。不同的情境影响理解的过程,影响读者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技巧,也影响着读者已有的认知经验在什么程度上被激活。

2.阅读评价的四个方面

NAEP认为阅读过程中,读者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理解能力: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

(1)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求读者必须将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并有一个较为初步的理解。这种整体感知的考查,也许会让学生为文章加个题目、解释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思考故事的主题。这方面的考查可以提下列问题:

写一段话讲述故事内容。

下面哪个选项最恰当地表述了故事的主题?

写一段话说说文章大体上写了什么。

这个文本想告诉你什么?

你怎么向他人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

(2)形成解释

读者要扩展最早形成的初步印象,对所读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要关注文本的特定部分,并且要把文本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测试阅读的这一方面的问题包括推理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为行动的原因找到证据。这方面的考查可以提下列问题:

哪件事标志着情节的转折?

什么导致了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人物是哪种类型的人?解释一下。

这个观点暗示了什么?

在这份说明书中采取这个步骤会导致什么结果?

人物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看法是什么?

(3)联系自身

就是要在读者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要超越文本去思考,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所有学生的回答必须以文本为基础,NAEP不会问学生的个人感觉。这类问题通常如下:

为什么牛蛙吃蜻蜓?你觉得他们还有别的可吃的吗?运用文中的信息或你已有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移民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至少举出其中的两点。

你喜欢生活在殖民时代吗?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做出回答。

在这个故事里,两个人物选择了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哪个方法最有效?运用文本中的信息支持你的答案。

如果你没有_________________,你如何改变建造______________的方向?

(4)作出评价

所谓作出评价,就是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地衡量、比较,并了解反语、幽默这类手法的效果。这一方面的测试问题要求读者跳出文本,客观地看待它。掌握关于文本内容、结构相关的知识很重要。测试问题会要求读者能根据具体目的决定文本的用处、能评价文本的语言及其结构要素、能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行文风格。有些问题要求读者联系前后文或其他文章来回答。例如,要求学生比较同一主题下的一首诗和一个故事;或者比较一下对同一事件,当事人的叙述与一篇文章中的描写有什么不同;或者将当事人叙述的信息与课本对这一件事的描述相联系。测试阅读这一方面的问题包括:

比较一下这本杂志中这篇文章和另一篇的结构。

对______________来说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作者对______________(讽刺、象征、幽默)的运用恰当吗?解释一下。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运用文章中的信息,用一两句话来支持你的答案。

这条信息对______________来说有用吗?解释一下。

(二)评价的实施

1.评价方法

NAEP目的在于评价特定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他们采取全国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参与测试的学生。用矩阵取样技术保证题目的量大、覆盖面广。从学生的回答中能收集几百条信息,但每个参与评价的学生完成的题目量是有限的,每个学生拿到手的只是整个评价内容的1/8或是稍多一点,每个学生完成题目所用的时间限制在大约50分钟。

2.试题形式

NAEP的阅读评价试卷,有的由两份答题时间为25分钟的材料组成,有的只有一份答题时间为50分钟的材料。给4年级学生的都是答题时间为25分钟的材料。试题以选择题或开放题的形式出现。开放题包括短的(通常答案包括一到两个句子)和长的(需用一段话或更长的篇幅进行较为深入的回答)两种。在题量上,开放题占到一半以上。

3.评价选材

为了创造一个接近于真实的阅读情境,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NAEP的阅读文段一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像《故事会》等儿童杂志中的文章。选用测试材料遵循以下原则:所选文章要对学生的发展有益;所选文章在体裁、语言和组织等方面要符合相应的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的考虑、题目的适切性、风格、视角和公平性。

选用的文段一般都用原文,如果要修改,要保证不影响文章的难度水平或是作品的意义。测试材料的长短不同,4年级学生阅读250―800字的文章,8年级阅读400―1000字的文章,12年级阅读500―1500字的文章。

4.命题范围

NAEP的命题建立在阅读的四个方面和读者在理解时运用的相关策略的基础上。出题时,NAEP力图覆盖阅读的四个方面和文本本身的重要因素。参见附表1、2、3。

5.审核过程

命题过后,为了保证试题与评价框架有内在的一致性,NAEP请外界的阅读团体、测试专家审核评价的内容,一方面看其中是否存有偏见或敏感话题,另一方面从命题技术的角度加以审核。

6.评分指导

评分指导由ETS(教育测试服务机构)制定。长的开放题分四个层次评价,短的开放题有的分三个层次,而有的只有可接受与不可接受之分。每个开放题的评分指导都是独特的:出开放题的时候NAEP会随着给出初步的评分指导,学科领域和评价领域的专家检查此评分指导,以确保语言简洁、清楚、明白,能够反映评价框架的标准。此时的评分指导是出题人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认为合适的,并不能完全反映特定年龄段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NAEP在正式测试之前会进行一次前测,用此评分指导对前测中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分,根据前测中学生的答题情况进一步斟酌评分指导。同时ETS的评价专家们从前测中学生的答案里找出样例,进一步解释评分指导中的不同表现水平。在实际的评分过程中,样例帮助评分者相对一致地解读评分标准,从而保证评分时的准确、可信。

二、NAEP阅读评价体系给我国语文阅读测试的启示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也开始对课改实验区学生的语文学业能力进行检测的工作。NAEP的阅读测试进行的时间长、效果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评价框架

对于阅读能力的本质及其构成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阅读的本质、阅读能力的构成进行探讨的学者很多,但这些探讨大多是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探讨。基于阅读测试的探讨集中在高考的阅读测试中,以章熊先生的《中国当作与阅读测试》中对阅读能力的分析为代表。书中在综观国内外各家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阅读的能力可归纳为以下几项:认知能力;筛选能力;阐释能力;组合能力;鉴赏、评价、创造能力。目前我国的这种分析难以作为评价的有效框架。

NAEP在分析当代多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情境、四个方面,形成了有效的评价框架。基于对情境的分析和对不同年级学生水平的把握,在NAEP的阅读测试中不同的年级需要面对的阅读情境是不同的,在相同的阅读情境下,分值比重是不一样的,见附表4。

2.选材

NAEP的选材力图为学生创造真实的阅读环境,从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读物中选择阅读材料,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NAEP关于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材料长度的确定是在分析美国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的。汉语不同于英语,我国的教育水平与美国也不一样,学生日常的阅读量可能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的阅读测试在确定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材料长度的时候,需要结合我国特定的情况,加以调查、确定。

3.评分标准的制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元解读,那么评分标准较之以前也应有相应的变化。NAEP在评分时对不同的题目进行分层评分,并通过前测从学生的实际回答中举出恰当的例子,有助于评分者对评分标准的掌握,从而有助于减轻评分者效应。

4.程序保证

NAEP的阅读测试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命题并给出评分标准、对评分标准进行检查、进行前测、调整评分标准、真正的测试及评分。这样一套程序从制度的层面上保证整个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红《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05.2

(2)《Reading Framework for the 2003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

(3)章熊《中国当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附例题:为了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

饥饿的蜘蛛和一个乌龟

蜘蛛是一个很容易饿的家伙,他总是想吃。每个住在Ashanti的人都知道他的这点爱好。他也很贪婪,总是想多吃一份,所以大家都离蜘蛛远远的。但是有一天,一个外人从这个国家的另一端来到了蜘蛛的住所,他的名字是乌龟。乌龟从家里出来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在大太阳下面走了一整天了,现在又累又饿。所以蜘蛛不得不把乌龟请到家里给他点什么吃的。蜘蛛不想这么做,可是如果他不对疲惫的旅行者表现得好客点,村子里的居民很快就会在背后议论他的。

所以他对乌龟说:

“这里有泉水,你可以洗一下手。沿着这条小路过去。我来准备一下晚餐。”

乌龟背着他的壳尽可能快地向泉水爬去。他从泉里取点水,仔仔细细地把手洗了一下。然后沿着小路爬回来。但是这条小路很脏。等乌龟回到屋里的时候,他的手上又沾满了尘土。

蜘蛛把食物都摆出来了,还都冒着热气儿,食物的味道让乌龟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从早上日出后他就没吃过东西。蜘蛛很不满意地看着乌龟的手。

“你的手实在是太脏了,”他说,“你不觉得你在开吃前该好好洗一下吗?”

乌龟看着自己的手。他很不好意思,真的很脏。所以他又尽可能快地转身爬向泉水,他沾着泉水细细地又洗了一遍,然后又尽可能快地回去。但是乌龟走起来总是慢的,等他回到屋里的时候蜘蛛已经开吃了。

“很好的食物,不是吗?”蜘蛛说。他失望地看着蜘蛛的手,“嗯,你没洗手吗?”

乌龟看看自己的手。在急急忙忙回来的路上,他的手又脏了。

“我洗了,”他说,“我洗了两遍了,你的小路有点脏,让它们又有灰了。”

“喔,”蜘蛛说,“这么说你是在责怪我的房子喽!”他吃下一大口东西,开始咀嚼,看起来还很伤心的样子。

“不,”闻着食物的味道,乌龟说,“我只是解释一下。”

“好吧,快去再洗一下,然后我们开始吃东西。”蜘蛛说。

乌龟看了看,食物已经没了一大半,蜘蛛也在尽可能快地吃。乌龟转过身,急忙向泉水去了。沾点泉水,洗了洗,然后他向屋子爬去。这回他不走那条小路了,而是从小草和灌木丛上过来。这多花了他一点时间,但是这回手可一点没脏。等他回到屋里的时候,他看到蜘蛛在擦嘴巴。

“啊哈,我们吃了多美好的一餐。”他说。

乌龟看了看盘子,什么都没有了,连味儿都没了。乌龟好饿。可是他什么也没有说,他微笑了一下:

“是啊,非常不错,”他说,“在你们这里你一定是对行人很好的人了。如果哪天你到了我那里,你一定会受到欢迎的。”

“没什么,”蜘蛛说,“千万别这么说。”

乌龟走了。他没有和任何人说起在蜘蛛家的这件事,对他的这次经历保持缄默。

几个月后的一天,蜘蛛离开家走了好远的路,然后他发现他到了乌龟的地盘了。他看到乌龟正在湖边上享受日光浴呢。

“啊,蜘蛛我的好朋友,你离家很远了啊,”乌龟说,“要不要和我一起吃点东西?”

“是啊,慷慨对慷慨,这正是对待远离家门者的为人之道。”蜘蛛饥肠辘辘地说。

“你在岸上等一下,我去准备吃的。”乌龟说着滑到水里到了湖底。等到了湖底他拿出东西来吃。一会儿他游到水面上来对不耐烦地坐在岸上等待的蜘蛛说:“好了,什么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下去吃吧。”话一说完,乌龟就又回到湖里去了。

蜘蛛太饿了。他跟着乌龟跳到水里,可是蜘蛛身子那么轻,他只能在水上漂着。他怎么办都无济于事,他还是漂在水面上。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力争沉到水下,到那个乌龟正吃东西的地方。可是他怎么也下不去。

过了一会儿,乌龟上来了,朝着蜘蛛抹抹嘴。

“怎么回事?你不饿吗?”他说:“东西真的很好吃,快来。”说完他又下去了。

蜘蛛又做了一次无力的尝试,可他还是在漂着。然后他有了一个好主意。他回到岸上,拿了些土放到他马甲的口袋里。他放得太多了,那么沉,以至于他都快走不动了。然后他又跳到水里,这回他沉到了水底。乌龟正在这儿吃着呢,食物已经没了一半儿。蜘蛛很饿,当他正想开吃的时候,乌龟很有礼貌地说:

“对不起,我的朋友,在这儿我们从来不穿着马甲吃东西。脱了你的马甲吧,这样我们就能吃了。”

乌龟吃了一大口,开始咀嚼。再过几分钟就什么也没了,蜘蛛饿得有些肚子疼了。乌龟又吃了一口,蜘蛛赶紧脱掉他的外衣去抓食物,但是没有了泥土,他又变轻了,马上又被浮到了水面上。

人们总是说一报还一报。

测试问题:

1.为什么蜘蛛邀请乌龟分享他的食物?

A.为了让自己高兴

B.好心和乐于助人

C.为了在晚餐的时候有个伴儿

D.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很大方

(考查点:形成解释 答案:D)

2.有一句话说,别冲动,冷静点。这句话对这个故事来说暗示了什么?

(考查点:作出评价)

3.下面哪个选项最恰当地描述了蜘蛛的性格?

A.耐心

B.友好

C.自私

D.易怒

(考查点:整体感知 答案:C)

4.乌龟在蜘蛛家的行为让你知道了有关乌龟的什么?

(考查点:形成解释)

5.当写乌龟对蜘蛛的行为保持沉默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

A.认为乌龟会害怕

B.同情乌龟

C.不喜欢乌龟

D.觉得乌龟吃不到东西了

(考查点:作出评价 答案:B)

6.想想故事中的蜘蛛和乌龟,从你知道的人里面,或是曾经在书中读到过的、或是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人物中找一个,说说他与蜘蛛或是乌龟的相似之处。

(考查点:联系自身)

7.蜘蛛在这个故事第一部分中的行为最像

A.妈妈保护她们的孩子

B.劫匪抢银行

C.运动员输了比赛

D.人们没有享受到他们的财富

(考查点:联系自身 答案:D)

8.你认为蜘蛛和乌龟谁更容易成好朋友?解释一下为什么。

(考查点:联系自身)

9.在第二部分中写蜘蛛的造访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A.乌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蜘蛛

B.蜘蛛能在水上漂流

C.蜘蛛能得到免费的一顿饭

D.乌龟生活在一个小房子里

(考查点:作出评价 答案:A)

10.你认为乌龟是否应该这样对待蜘蛛?解释一下为什么。

(考查点:联系自身)

11.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是:“人们常说一报还一报。”作者在这里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

A.乌龟和蜘蛛都是好厨子

B.乌龟不应该请蜘蛛来吃饭

C.蜘蛛是自作自受

D.蜘蛛应该做点乌龟爱吃的

(考查点:作出评价 答案:C)

开放题评分指导

第2题

可接受的:学生的回答中表明乌龟进行报复是因为蜘蛛没有让他分享食物。

不可接受的:学生的回答中表现出学生没有理解乌龟是因为蜘蛛不让它分享食物而进行报复。

第4题

可接受的:

被动的、消极的;有耐心的;有礼貌的;得体的;屈从的;忍辱负重的;聪明的;渴望得到食物的;被欺骗的;永不放弃的;

不可接受的:

洗手;脏

下面的回答如果没有相应的可信的解释或是支持性的信息则是不可接受的:

很好;很友善

第6题

全面的:表现出对乌龟和蜘蛛这两个人物性格的深入、全面地掌握,并能与生活中的或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相联系。学生把握了人物性格的表现是:能够描述故事里与生活中或是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有联系的某种性格特征,并能对这种性格特征有相对精深的解释,能够分析出这个人物在哪些方面像乌龟或是在哪些方面像蜘蛛,或者能同时举出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性格分别像乌龟和蜘蛛。例如:

我哥哥和蜘蛛有些像,因为这二者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对别人都不是很公平。

我哥哥和蜘蛛有点像,因为他们两个都欺骗别人,很自私。

Scrooge像蜘蛛,因为他很贪婪,Bob Gratchet像乌龟,因为他总能在最后得到一些东西。

我朋友Anne像乌龟,因为当有人叫她名字的时候,她只是走开,但有些时候她又像蜘蛛,玩点小花招。

基本可接受的:

这些回答表现出了对两个人物性格的不错的理解,举出其中任何一个性格特征,与生活中或是虚构的人物有联系的。例如:

我哥哥和乌龟像,因为他们都会报复他们的敌人。

我姐姐和蜘蛛像,国为她喜欢欺骗人。

部分可接受的:

这些回答表现出对人物性格的部分理解,并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但是不能与生活中的人物建立起联系;或者他们能够把故事中某个人物与生活中或是小说中虚构的某个人物建立联系,但是建立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或者他们能把故事中的人物与生活中或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之间建立联系,但是分辨不出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像乌龟还是像蜘蛛。例如:

乌龟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蜘蛛曾经那样对待他。

我朋友像乌龟,因为他们都经常洗手。

Mindy和乌龟很像,因为她很友善。

在《Chip and Dale's Rescue Rangers》这本书中,Dale总是很自私。

让人不满意的:

这些回答表现出对人物了解得很少或是完全不理解。在这些回答中,学生说出一种性格,但是说出的这种性格与乌龟或蜘蛛都没有关系;或者仅仅说出不完全合适的性格特征;或者,学生说出一个故事或是一部电影,但是没有清楚地说出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的朋友像乌龟。

乌龟总是在洗脚。

我朋友Jeff,因为他很友好。

我班里的某个人像蜘蛛一样友好。

第8题

可接受的:

在答案中提到蜘蛛或乌龟,并且从文中引用证据说明其选择,说明中引用的信息,从文章的上下文看应该是恰当的。

例如:

“我认为乌龟可能更适合做朋友,因为他不卑鄙。”

不可接受的:

“我想蜘蛛更合适,因为它与人分享了自己的食物。”

第10题

可接受的:

同意或者不同意乌龟的行为,指出蜘蛛曾经对乌龟非常吝啬;或是指出乌龟报复了蜘蛛。解释中所用的信息必须是文本中的、合适的。例如:

乌龟报复蜘蛛是对的,因为蜘蛛对他是那么吝啬。

乌龟报复蜘蛛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做是不好的。

不可接受的回答:

乌龟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乌龟很饿。

上一篇:不可忘记的教改实绩二则 下一篇:中学“接龙”作文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