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时间:2022-05-05 01:32:06

浅析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摘 要:国家实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已有十多年。国家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在城市已基本得以体现。但在目前,我国农村的中小学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美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校都只是重视高考所要涉及的科目,而美术只是形同虚设。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也无暇顾及美术课程 。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现状;走出困境

从教育的最高目标看,美术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作为美术教师,该如何迎接挑战?本文对此作了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无奈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学校读书。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表面上,他们象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学校教育,似乎也在全面的发展。但事实不是这样,这些占全国中小学生人数一半以上的孩子,基本只是在接受着应试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一种口号。而这些孩子将来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人格能得到全面发展吗?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

在农村的中学,大家把所有的学科按其重要性划分了等级:一等课语、数、外;二等课政、物、化、史、地、生;三等课音、美、劳。其中美术是“下等”学科之一。作为美术教师,深感悲哀。

造成农村美术教育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概括地说,在三个方面:

一是观念的陈旧。应试教育体制仍旧在起作用,和考试无关的学科,可有可无。

二是经济的滞后。经济的滞后,导致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教学设施的不完善等等。

三是文化的落后。在一种文化较为落后的大环境中,美术教育很难得到良好发展。

二、美术教育应有的功能

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简单来讲,正如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所说:“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平和”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有积极的影响。

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对此作了更为深刻一些的看法,他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并有不同表现类型(依思考、感情、感觉、直觉,将儿童分为八种表现类型),美术教学应该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里德认为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很高,把艺术看成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少年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地成长。

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美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离不开美术。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同样也要注意形象性和直观性,配置图片讲解,教学质量就能大大提高。在一些中等专业学校中,如旅游学校里的服务专业和烹调专业就需要懂得较多的美术知识。其它如建筑、工艺、陶瓷、卫生等学校,也都不同程度的需要一些美术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美术和社会各部门中相当多的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美术是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

三、如何走出困境

对这个问题,大多数美术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从心,个人的努力好象是杯水车薪。然而工作还得继续做,得开辟一条新路,走出这种困境。对此,我个人也有一些看法,提出来和同仁商讨。

1.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独特的教育功效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教育出现的困境,目前来说,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经济上的,而是观念上的。经济上的困境是暂时的,或者说是可以解决的,而观念上存在问题却是致命的。教育主管部门改变了观念,就会改变评价体系,改变了评价体系,学科就不会有“贵”“贱”之分;学校改变了观念,就会在师资及教学设施上作应有的投入;家长改变了观念,就会对孩子作精神上、经济上的小小的支持。当所有的人改变了观念,学生自然也就改变了对美术学科的态度,增强了学习兴趣。

2.扬长避短,利用资源。

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不如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对高楼大厦,高科技产品比较陌生,但是和大自然接触得多,自小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伴,出门即鸟语花香,放眼是田园风光。这都是可贵的资源,是城里的孩子不能拥有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扬长避短,教材上脱离实际的课要适当删减,多开发和孩子们生活实际接近的课程。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免费的资源。

3.摸清学生心理,促进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每个少年儿童早期对美术都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应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表达时就有绘画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让他们产生“阶段性”的成果,对画得较好的学生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美术教育才能得以改善和发展。

上一篇:语文课,划起“法”的双桨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资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