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契约理论述评

时间:2022-05-04 06:49:13

不完全契约理论述评

【摘 要】 哈特和格罗斯曼首次提出了一个正式的不完全契约理论(Grossman-Hart,1986)。他们将企业看作是一个不完全契约,其中可以在事前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力称为特定权利,而无法规定的其它权利称为剩余权利或剩余控制权。目前,不完全契约理论已经成为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框架。然而,这一理论并非完美无缺,它也面临了严重的挑战。

【关键词】 企业,不完全契约 G- H- M 理论 评价

1. 早期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的早期思想可以追溯到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那篇文章里, 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市场上, 资源的配置通过价格来调节, 而在企业内, 资源的配置通过组织的权威来进行。企业用科层组织的成本替代了资源在市场上进行分散交易所需要的交易费用, 企业家们正是通过这两者之间成本的比较来决定哪些活动应该在市场上进行, 而哪些交易活动在企业内进行。科斯通过交易费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了上述的第一、二个问题。

西蒙从类似的角度讨论了雇佣契约和销售契约,认为前者是一种权威关系,即雇员在一定范围内服从雇主的指挥(Simon,1951)。雇佣契约能够代替销售契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强,这样对雇主就越是有利,另一方面雇员也将得到更多报酬。西蒙所指的雇佣契约其实就是一种不完全契约。但西蒙无法回答一个质疑:既然存在不确定性,为什么缔约双方不能等到不确定性消除之后再签订契约呢?这就需要引入资产专用性。克莱因等(Klein等,1978)指出,如果契约是不完全的,而缔约双方又需要投入专用性资产,那么事后双方就会陷入双边垄断的锁定状态,此时一方会利用这种锁定状态对另一方敲竹杠,榨取对方的准租金。

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解决敲竹杠问题的办法。他认为,当资产专用性程度足够强、交易频率足够高和不确定性程度足够大时,将两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或者说用统一治理的关系契约代替市场治理的古典契约或第三方治理的新古典契约,可以减少敲竹杠所造成的交易费用(威廉姆森,1985)。

然而在哈特看来,威廉姆森的逻辑并不能令人满意。首先,如果两个企业合并或一体化就可以减少敲竹杠和降低交易费用,那么为什么不将所有企业都变成一个企业呢?其次,尽管威廉姆森提到了成本是阻碍企业无限扩张的因素之一,但是这个因素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变更并不是一类因素。

2. 企业的不完全契约理论

完全契约是指在这些承诺的集合里完全包括了双方在未来预期的事件发生时所有的权利和义务。不完全契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完全契约而言的。因为签约方在事前对未来所作的预期仅仅是基于双方的主观评估, 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期的。所以真实世界里的契约绝大部分都是不完全契约。

现代企业理论的演进一直循着科斯开创的道路, 交易费用成为理解现代企业理论最关键最重要的概念,到底什么是交易费用,它从哪里来?G- H- M分析框架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给出的答案就是契约的不完全性。从这一点来看,不完全契约理论是对科斯定理的一个重大推动。

在给定当事人风险偏好中性、信息对称以及当事人可以进行事后再谈判这三个假定后, Hart 认为有三种因素导致契约的不完全性:

(1)在复杂的、十分不可预测的世界中, 人们不能预知将来会发生怎样的或然事件。

(2)即使人们能够预测到或然事件, 也很难找到一种语言在契约里加以清晰地描述。

(3)即使双方能将自己的意思在契约里写明白, 在契约出现纠纷的时候, 外部权威, 比如说法院, 即使能够观察到双方的状况, 也很难对双方的实际状况加以证实,从而强制加以执行。

我们接下去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契约总是不完全的, 那么在面临契约未加以明确规定的或然事件时, 到底谁有权力来决定契约中没有明确约定的事宜呢?G-H-M 理论的回答就是: 只有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对资产的支配权。值得注意的是, Hart 这里所指的资产是指物质资本。所以对物质资本所有权的拥有是在契约不完全情况下权力的基础, 而且对物质资本所有权的拥有将导致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控制, 因此企业也就是由它所拥有的非人力资本所规定。由此得出他们对企业的定义, 即企业就是由它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 比如机器、存货) 所组成( Grossman& Hart, 1986) 。

既然企业是一组契约, 那么企业雇佣一个员工和顾客在商店里要求得到营业员的服务, 这两种契约究竟有什么不同? G- H- M理论认为虽然雇佣契约和买卖契约都是不完全契约, 但是在发生契约未加以规定的或然情况下, 雇主由于拥有非人力资本也就拥有了对不完全契约的剩余控制权, 所以雇主有权针对或然情况随时调整雇员的工作。而企业外部与企业之间契约的签约方就不具有这种能力。由此可见, G-H-M 理论用剩余控制权的概念代替了剩余索取权的概念, 这对于理解究竟何为企业以及企业的边界在哪里是很有帮助的。

3. 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评价

Raghuram & Zingales(1998、2000、2001)和Zingales( 1997) 对G- H- M 理论里得出的物质资本强权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企业并非完全由非人力资本所规定,而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天才和创意共同组成的一个集合, 特别在一些高科技等新型企业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他们提出一个“进入权”的概念, 并将进入权定义为使用或处理企业关键资源的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的权力并非简单地来自物质资本, 而是来自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资源, 这些资源却不一定是物质资本, 因而授予“进入权”的权力就来自掌控这些资源的人, 而不管它是否是所有者。所以, 在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的今天, 一个有能力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但有获得“进入权”的机会, 还有权授予别人“进入权”, 但他不一定要拥有G- H- M 理论意义上的企业物质资本所有权。

笔者认为今后企业的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不完全契约基础理论的进展, 在这方面最前沿的研究集中在第三方的不可验证性究竟能否构成契约不完全的一个原因。Maskin 和Tiorle( 1999) 发表的论文对这一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同意G- H- M 理论中认为的双方不能在契约中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或然事件做出准确的描述, 但是他们认为契约双方真正关心的并非或然事件本身而是或然事件发生后对双方收益的影响, 只要缔约人能执行动态规划( perform dynamic programming) , 就能够随机地预见可能的未来支付的或然事件, 而这正是G- H- M 理论所认可的一个前提假设。因此只要双方在契约中就将来双方的收益做出明确的规定, 那么第三方的不可验证性就不会成为契约不完全的一个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不相关定理, 也就是说第三方的不可验证性与契约的不完全性不相关。Maskin 和Tiorle 越过了第三方的不可验证性会导致契约不完全这个表象的原因, 真正抓住了契约方关心的重点就是或然事件对收益的影响这一实质性问题, 并在G- H- M 理论的前提假设下证明了第三方的不可证实性不能成为契约不完全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 O. 哈特, 1998: 《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 上海三联书店.

[2]Grossman, S. J. and Hart, O. D. ( 1986),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94: 691- 719.

[3]Hart, O. and J. Moore ( 1999a) , Foundat ions of Incomplete Contract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66: 115- 138.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益探索 下一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