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色彩语言述说的故事

时间:2022-05-04 04:47:30

多种色彩语言述说的故事

[摘要]《燕尾蝶》是一个关于理想和现实的电影。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它好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又好像是圈外人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拍摄,在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中探讨人性、社会、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深层问题。深刻的主题、复杂的故事情节以及五百万美元的巨额投资和众多明星的加盟使得《燕尾蝶》成为导演岩井俊二迄今为止最具震撼力的影片。本文从色彩角度来分析《燕尾蝶》的表现艺术。

[关键词]《燕尾蝶》;色彩;表现艺术;人性;理想;现实

《燕尾蝶》一片是导演岩井俊二于1996年拍摄的剧情类电影,该片讲述的是在经济鼎盛时期背景下,一个无名少女在母亲死后的一系列遭遇。在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都道德败坏,整个片子用了英语、日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讲述几个年轻移民在血肉模糊的生存之道上的打拼,在一个虚拟的城市和一段虚拟的历史中,为了单调的理想,寻找生命的方向。片子的主体没有偏离梦想与爱情,片子设置在一个叫做元都的城市,一开始片子便用巨大烟囱冒出的白烟来把观众迅速带入到主题中,巨大的写字楼通过镜头倾斜着划过,这时候一个十分低沉的操着流利的英语口语的女音缓缓响起来,同时温暖的晨光沐浴在空气中,轻松的音乐响起,雾气中,青草缓缓抖动在风中,镀金一般的云层不断在镜头下推进,越来越清晰的曲线突然切换到一个死去的女子、片中女主角的母亲。她安详地躺在那里,与强烈的激情成对比,让人从奔跑中突然转向哀婉,静静流淌。

一、《燕尾蝶》中的既定背景色彩

(一)《燕尾蝶》中的整体色彩

岩井俊二是一个手法高超的日本导演,他不但擅长于拍摄《花与爱丽丝》和《烟火》这类温暖如玉的情感电影,也可以拍摄风格截然不同的黄色调《燕尾蝶》,到底是出身于MTV的导演,他对于影像色彩的把握堪称高峰,时而浓妆艳抹,时而微施淡墨。利用色彩的变化揭示人物内心与事件发展。他仿佛喜欢飘散的东西,这个电影中阳光前的纸钱以及焚烧大笔金钱时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突出了金钱在电影中的受欢迎,只能随风而逝。他在《燕尾蝶》上的拍摄手法就像是用一块黄色滤镜蒙在了镜头上,仿佛北京四月的沙尘暴一般混沌、黯然、晦涩,就如同梦想升腾后破灭的声音,潜藏在绚丽颜色中的一个泡沫,利用光与影的不断交换,来诉说着人间丑陋的存在、肮脏的交易、罪恶的买卖和黑暗的势力。从整体上来看,日本的移民操着流利的英文和蹩脚的汉语,在华美的整体色彩中,混合了各种丰厚的色调,在流光溢彩中描述一个个元都的美好愿望,他们的愿望就好像七色彩虹一样,有着各自的路线和途径,融合在一起就是一锅美味的七彩翡翠汤,凝重浓郁、又轻盈如雾般飘飞。

(二)《燕尾蝶》中的主要基调

王树薇先生在《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中叙述道:“所谓色彩基调,就是指彩色影片总的色调,总的色彩情绪特征或总的色彩形式风格特征。影片的色彩基调从属于整个影片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情绪基调,它是影片总的视觉氛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引向并形成影片情绪基调的主要视觉手段。”通过王先生对色彩基调的概念说明,我们可以分析《燕尾蝶》中的色彩基调基本是以高纯度的色彩张力来构成色相基调,通过亮丽的红绿色的互补调节来为观众营造出对比感强烈的视觉效果,不但强调了生命力之旺盛,还强调了一种冷酷的力量,这就为《燕尾蝶》这一筑梦的激情和活力埋下了伏笔,用这种热烈的主导色彩燃烧观众的激情,让观众仿佛能切身感受男女主角那种对生命的无限向往。片子里采用了大量的红色与绿色作为影片的基调,贯穿全片的始终。也许有人说红配绿是一种很下三烂的搭配手法,高雅的艺术不应该犯这种错。在西方看来,红色是一种充满暴力倾向的色彩,绿色则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色彩。但其实在东方,红色代表的是激烈、是热情、是人们追梦的力量,也是牺牲,是伟大;而绿色不但是生命力的象征,还是主角内心所向往的那种平静的依托。用这种明亮的基调与整个剧情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除开前面所说的影片的明度基调,影片中还充斥了太多的暗的元素: 比如废品回收厂、旧货店、唱片公司、Livehouse、、嫖客、失意的拳手、吸毒者、黑帮、杀手、警察、记者、摇滚乐队、经纪人等,他们代表的是理想与现实,价值与金钱、亲情与友情、尊严与信仰之间永远分不出胜利的矛盾。这些影像大部分是处在十分低沉的暗调中的,为观众带来沉重、残酷、阴暗的视觉感受的同时,通过强烈的光影带来强的明暗对比,为人带来坚硬有力度的效果。当然,作为一部国际的片子,必须还有各种世界的语言,日、英、汉的多语种对白和不同肤色的人物,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甚至有不同国度地区的人,亚洲人和美洲人等,导演通过各种颜色之间的切换,浓缩出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和文明,仿佛元都就是世界的缩影,那个年代,那个筑梦的世界。

二、电影中色彩运用心理学分析

色彩,原本就是光之子,是由三个因素合力造成的综合现象,他们分别是光线、反射光线和能解读光线的接收器,而我们人类的眼睛与大脑就是其中一种接收器,其他动物有的也具有这个接收器。电影是作为人类的娱乐消费品存在,因此人类的知觉器官捕捉色彩的同时,大脑也在同步进行作用,也就是说,人在捕捉各种色彩的同时,也发挥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说白了,人对色彩的理解就是人本身内在世界的表现,色彩的变化就是人的心里想法的不断变换,因此色彩运用是所有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电影人从电影艺术的产生之时开始,也就是19世纪末,便十分注重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利用这种传播手段,利用神秘的光和影,附加上特定的象征情感,比如著名的“格式塔”理论,就对此进行了相关性的解释,把心理学知识融合到光与影的世界,用心理学原理来探求电影艺术中色彩的奥秘。还有许多名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大学者闵斯特堡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并不纯粹存在于胶片之上,也不纯粹存在于银幕之上,相反它存在于观众的心里。美籍德裔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于 1932 年创新运用完形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他的专著《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重点研究了电影影像的物理特性和电影艺术的心理特性。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为了给电影美学寻找理论依据,从电影心理学角度,运用“格式塔”理论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诸如电影的蒙太奇、结构、形式、音乐、景别、色彩等方面的电影现象,他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一书被电影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电影理论巨著。由此可见,电影人已经开始将电影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理论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从心理场和物理场两个维度,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活动。

上一篇:电影《英雄》的美术特色及其作用 下一篇: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