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5-04 03:04:09

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结合“工学交替”的高职教学模式,校内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向企业技师学习专业技能;企业技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同时,向校内教师学习教学技巧,实现“校企双师”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双师素质”。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保证培养“双师素质”效果,必须完善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培养 “双师型”教师的体系。

关键词:工学交替 教学模式 双师型 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12-01

一、“双师型”教师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1.“双师型”教师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种特指,指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

讲师和技师都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讲师的能力特长是“讲”,通过 “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技师的能力特长是“做”,通过“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技能传授给徒弟;“双师”的能力特长是“讲、做、评”,通过“组织、指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操作的结果作出恰当评价。由此可见,“双师”不是简单的“讲师+技师”,是讲师与技师能力特长的叠加后的升华。因此,给讲师和技师创造取长补短机遇,打造互教互学平台,是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专任与兼职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2.“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环境,运用不同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

国务院和教育部非常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0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3月)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2010年6月)等文件中均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3.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系

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需要“校企双师”协同指导,为达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师资队伍具备“双师素质”;同时,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也为讲师和技师取长补短创造了机遇,为讲师和技师互教互学打造了一个平台。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构建培养校企教师“双师素质”体系是抓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机遇,充分利用“工学交替”的高职教学模式这个平台,探索培养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二、利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平台培养“双师素质”

1.利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平台培养“双师素质”的意义

利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平台,培养“双师素质”的实践意义如下:1.“一箭双雕” 既教会了学生,又培训了教师。2.“省时省钱” 完成教学任务和培训教师同时进行,节约了培训时间,减少了培训经费支出。3.“校企双赢”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企业的职工素质都显著提高。校企双师互教互学、取长补短,既提高了校内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高了企业技师培训职工能力,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企业的职工素质都显著提高。

2.利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平台培养“双师素质”的主要措施

2.1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辽宁职业学院实施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主要有:“弹性学训交替,分段能力递进”(畜牧兽医专业)、“季节性、双课堂”(园艺技术专业)、“工学有序交替,双师合作育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前校后场、工学一体”(高尔夫俱乐部商务管理专业)和“项目任务带动式”(物流管理专业)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Ⅰ阶段,职场体验;第Ⅱ阶段,学训交替;第Ⅲ阶段,轮岗互换;第Ⅳ阶段,顶岗实习。

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范围扩大。将教师从理论教学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为教师深入企业生产过程挤出时间,为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为校内教师与企业技师交流搭建了平台。

2.2强化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工学交替模式的顺利实施,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以院系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以课程负责人为组长的课程建设小组。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要完善职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此,辽宁职业学院建立了完善的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体系。其主要构件为:《 “校企双师”互教互学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校企双师”互教互学的培训计划》、《“校企双师”互教互学的实施方案》和《“校企双师”互教互学的考核与评价办法》等。

四、 “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运行效果

从2012年开始,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研究与运行实践,辽宁职业学院培养“双师型”教师效果显著。第一、本体系的运行使校内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人数比率达到100%,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人数比率达到90%以上,具备“双师资格”教师人数比率达到95%以上;第二、因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显著提高,推动了各种“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施;第三、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因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显著提高,各门专业课程先后进行了基于生产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2]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3]李栋学.《关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9:234.

[4]周洪升.《实施校企“双向挂职”突破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瓶颈》[J].中国农村教育2007,(5).

[5] 吴文君等.《新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6] 陈伟.《“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组合选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