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从择偶观看消费变革

时间:2022-05-04 01:16:00

互联网时代:从择偶观看消费变革

择偶观是变化发展的,她不仅受社会,政治,文化变革的影响,还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年代,构筑了人们不同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曾有报告显示,50多年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人们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总之,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展的脉络。

学者丹尼尔・贝尔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由于教育的普及化、职业多样化与各种福利制度的实施,后工业社会“阶级消亡”而阶层与利益群体不断涌现,不同阶层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特征各有不同。消费阶层多元化且消费方式体验化、休闲化、虚拟化由于生产的智能化、程序化和虚拟化加强,人类有了比以往更多的休闲时间,人们有时间和金钱去消费和享受。后工业社会关系网络密集化,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强,人类想通过休闲娱乐和消费来消除各种压力,各种职业的人群越来越趋向通过亲身体验来消除压力。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导致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方式不断虚拟化,网购则成为青年人的时尚。

从70年代到90年代,这三十年间女性的择偶观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还记得曾经有个顺口溜概括不同年代的择偶观:70年代找,80年代找大学生,90年代跟着感觉走。70年代,择偶第一看出生,是否军人,是否城市户口等,等到80年代大男大女们开始走进婚姻所,女性第一眼的反应就是要看男人的年龄、文凭、学历、城市户口所在地甚至海外关系。当岁月进入90年代,除了房屋之外,女性们开始把眼光注意到位置、职称、收入,是否有豪宅名车,能不能出国兜风等等。女人的择偶取向,多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某些东西,它甚至和服装一样,充满了时尚与流行的动感,它的内涵很复杂。

70年代是倍受争议讨论的一代,2014年,最小的一拨70年代的人已经35岁,曾经在新视听上看到人家这样描述79年的人。“从小喝着可口可乐,嚼绿箭口香糖,逃课看乔丹太空大灌篮;追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在五星级宾馆门口等一晚上,就为了看一眼任贤齐;课余时间他们是最忙的,校外的网吧总是不容易占位子,因为太多的学生想上网聊天;笔友成了历史文物了,现在时髦的是交网友,网恋成了父母恐慌的新的洪水猛兽;读的书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喜欢的名人是痞子蔡。”可以说,1978年最重要的历史,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是斯蒂夫.乔布斯的苹果电脑有了进一步的改善,1989年值得纪念的是因为伯纳斯.李发明了互联网,作为一个“世代划分”的标准,比较起“60年代”和“80年代”,“70年代”最不具有整体性。这让我想起了蒙牛乳业制造的“老冰棒”所做的煽情广告:难忘的是那一声声引逗馋虫的吆喝,难忘的是紧握着手里的零钱奔出家门,难忘的是手中举着的沉甸甸的满足,难忘的是舌尖嘴角那意犹未尽的甜蜜。纯真与躁动并存的70后,是传统心理与超前消费交织着矛盾的一代。他们通常会有意识的控制大手大脚的冲动而攒一些钱。面对汽车等个各种现代化高科技商品诱惑时,却又蠢蠢欲动。但是与80,90后相比,70后的超前心理总是大大折扣,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借款与贷款的偿还能力。

80后是追求极致的一代。很多人定义自己有双重性格,而80后是多面性的。能躺在沙发上,听一天周杰伦的歌,陶醉得不吃饭。能坐在电脑前打高档游戏,一遍又一遍,彻夜不眠。能让挚爱的摩托车,风驰电掣,在马路上狂奔时速100迈。能在繁闹的街边路旁,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寻求经商下海的刺激,而不在乎赔与赚。能将篮球场、足球场上的气氛,推到热血沸腾的顶峰,让对手崇拜得五体投地。能把身边的伙伴,逗得满地旋转滚爬。能吸引白马上的王子,跪下来向我们求爱。能让骄傲的公主,变成爱情的囚犯。80后,走不同于以往精英教育的路线,思维活跃,能快速接受新的东西,对时尚潮流有敏锐的洞察力。高科技在我们这儿是一种身体的延伸,生活的体验工具。80年代消费群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给80年代的年轻消费群提供精神性的经验感受,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品牌精神体验,这是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针对这一消费群所使用的市场手段。

曾经有一个90后这样描述自己的前男友,“感觉这像是游戏一样,说累了,就走了,说没事了,就来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还不知哪天又累了,这一天随时会来,也许头一天还爱意绵绵,第二天就会晴天霹雳!”这显然不能概括全部90后的爱情状态,但是大部分90年代的人却有着一种比起前辈们超前的消费意识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他们会把恋爱也看成一种及时享受的过程。90年代的人,不曾在温饱线挣扎,不再关注商品的本质功能,独生子女的他们更需要强烈的族群认同。关注点不再是“产品干嘛的?有什么效果?”,而是”消费过程能给我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证明我是个什么“逼格”?肉身终将玩不出新的花样,当产品不再是产品,将会迎来一场持久的精神征战。90后为首的现在社会消费者是用钱和资源搞不定的一代,他们向往价值观层面的契合和精神引领。

像很多技术一样,互联网改变即有空间的属性,让空间可以创造性的重组,并由此改变人和人的关系。从而空间关系的改变也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有人说90后群体更将会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人群,不管是70,80还是90年代,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找到与不同年代人的沟通方式,与他们建立紧密的情感连接。”DEAL OR NOT”重在客户体验。

上一篇:动物卫生监督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下一篇:如何做好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