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电影火热局面中的几点思考(下)

时间:2022-05-04 12:24:33

在当前中国电影火热局面中的几点思考(下)

三、努力探索艺术与商业在电影中的融合与均衡

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电影竞争中,要实现电影强国之梦,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讲,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策略就是认真探索艺术与商业在电影中的融合与均衡。因为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果现在拍出像《大白鲨》或《外星人E.T.》这样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并不能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胜,而需要加入更多的优秀艺术元素,因为时代在不断进步,观众欣赏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奋起而追之需要更加雄厚的实力和更高超的创作技巧。“商业电影同样也应当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真正优秀的商业电影从来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1]

如何探索艺术与商业在电影中的融合与均衡?笔者认为,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学习和把握电影艺术元素和商业元素,注重对受众心理和市场需求的研究分析,磨砺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均衡技巧。下面来分别进行具体阐释。

(一)深入学习和把握电影艺术元素和商业元素

电影是艺术品与商品的结合体,每一个电影从业人员只有真正理解了电影的双重属性,真正把握了电影艺术、商业元素,才能成为合格的电影工作者。

客观情况是,我们许多电影工作者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真正能把握电影艺术、商业元素的导演和创作者并不多,电影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比起欧美电影发达国家来讲还低很多。电影是文化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文化内涵、综合修养的提升。因此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讲,一个重要的和迫切的问题就是,认真学习电影基础知识,理解和把握电影艺术元素与商业元素。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提高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还是要强调一点,我们的学院派电影创作者过于偏少。在美国的新好莱坞运动中,正是科波拉、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卢卡斯这样的学院派导演拯救了当时陷入衰退境地的美国电影,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是美国电影最主要的创作力量之一。

学习和把握艺术电影元素就要认真研究中外电影史上的优秀艺术电影作品,认真研究艺术大师们如伯格曼、费里尼、塔尔科夫斯基、安东尼奥尼、黑泽明、阿巴斯等的创作经验、理念和智慧。许多著名导演,包括著名商业导演在谈及自己的电影创作时,都特别谈到前辈大师们的作品对他们的影响,谈到他们如何从电影史中汲取养分和获得灵感。例如,美国著名演员查尔斯•劳顿惟一导演的作品《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曾于1955年出品,在当时是一部票房惨败的电影,然而斯皮尔伯格说这部电影是惟一一部对《外星人E.T.》的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电影。

对于商业电影元素的学习和把握则首先要向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好莱坞学习,认真研究美国类型电影的形成、发展和创作规律。我们对于类型电影的创作还没有真正把握,类型电影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国家的类型电影产业化还没有形成,还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和努力实践。

特别提出的是,我们对于电脑数字技术等高科技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正是由电影的本性决定的,也是美国商业电影能够主导全球商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商业因素。笔者曾于2010年9月份参观了美国好莱坞的制片厂,触动很大,充分感受到了美国电影产业在高科技运用方面的巨大优势,也充分意识到了我们急需改进的落后局面。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影集团和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在这方面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力物力投入,决心要大力提升对电脑数字技术制作等高科技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创作水平。

(二)注重对受众心理和市场需求的研究分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受众心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影创作者要磨砺艺术与商业完美融合与均衡的技巧,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受众心理和市场需求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精准的策划分析。但当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足。

下面依据心理学知识来进行一个探讨,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示。

依据影视心理学和电影观众学,观众的观影心理中同时存在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著名接受美学家姚斯更是提出了“期待视界”的观点。结合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及其他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发现,“在影视艺术欣赏活动中,观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起着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这就是:倾向于审美心理保守性的定向期待,以及倾向于审美心理变异性的创新期待。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期待倾向,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双重性。”[2]366

而探索艺术与商业在电影中的融合与均衡,正是符合受众心理学规律的。“探索电影的创新度与观众的欣赏心理应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必须考虑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接受水平,使影片具有‘相对新异性’……探索片的创新因素与传统因素应当并存共举,在追求影片的探索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理解接受,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影视艺术作品探索的超前度与继承的固守量之间的关系和比例问题。”[2]367-368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在她的经典著作《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凑趣地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什么才会看到什么……任何感知都会受到我们已有知识的修正。视觉域生成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它来自不断变化的光影结构,而从这些光影结构出发,我们创造出自己的视觉世界。”[3]

观众的观影都要受到他们以往观影经验和已形成的知识结构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做适度的创新,以符合观众的观影心理需求。如何做到适度?那就需要精确细致的受众调研和市场调研。不同的地域、时段观众的“期待视界”是会不同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每一部电影的成功也是难以复制的。

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以致力于探索艺术与商业相融合而著称,他有过不少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例如,他凭借《出租汽车司机》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后的首部电影《纽约•纽约》,就是由于过于注重个人化的探索和个人风格的表现,将一部大投资的电影完全拍成了斯科西斯的个人电影,故事的逻辑性非常弱,结局也一反传统规律,使得习惯了好莱坞传统类型电影和“大团圆”结局的观众们找不到对影片的认同感,甚至连看懂电影都存在问题,因而票房惨败,使得米高梅公司血本无归,直接影响了斯科西斯后面几年的创作。而斯科西斯《赌城风云》《走出死亡》两部电影的失败在于将观众考虑得过于简单,创新不足。例如,《赌城风云》具有模仿他的经典作品《好家伙》的明显痕迹,故事发展、角色设置等都源自于《好家伙》的原本,只是将故事的发生地从纽约搬到了赌城拉斯维加斯,《走出死亡》则对《出租汽车司机》的模仿严重,同样缺乏创新。当观众发现电影并无新意,而只是对于以往的一部经典电影的复制和乏味模仿时,就会极大地减少观影兴趣。可以说,斯科西斯在这两部电影中的创新不足是失败的主要因素。

好莱坞电影非常重视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也因此受益匪浅。“好莱坞在走向‘梦工厂’的辉煌路途中始终都有精神分析学说的辅佐。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电影实践方面,精神分析使电影进入了对人类情感结构的探索,促进了电影叙事结构中心理单元的出现(影视心理学),为电影、电视叙事找到了情节的‘动力源’(生本能、死本能),为电影、电视中的角色设置和分析找到了‘情结’依据。”[4]

同样,也正如电影美学大师贝拉•巴拉兹所说的那样,电影是一门非常具有群众性的艺术,对于社会和群众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提高群众对电影的鉴赏能力,实质上意味着提高世界各民族的智力。然而,我们几乎还没有人认识到,我们没有把群众的鉴赏能力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是一件多么危险、多么不负责任的事情。”[5]因此,保持艺术的探索精神不仅符合观众审美心理中的创新期待,更是一件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大事。

好莱坞的生产体制也十分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在决定拍摄一部电影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反复的论证,对电影的目标人群进行充分的预测和准确的定位,以确保投资的回收和尽可能大的利润回报。而我们的电影创作者在这一方面做的是远远不足的。

只有进行充分的受众目标人群的心理调查研究,才能够正确谋划和制订探索的超前度和继承的固守量之间的比例,而及时了解随时变动的市场需求,发现市场上所饱和的电影题材类型和欠缺的电影题材类型,找到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缝隙、空白,对于电影商业上的成功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针对当前国内的电影状况,《非诚勿扰2》的制片人张先生说:“一年下来,真正称得上好剧本的还是不多,制作上我们电影的类型有限,基本上是古装武侠、现代爱情喜剧再加上些无厘头的恐怖片,而且还没有完全掌握到类型片的制作手法。”[6]而且,国内不少电影人不重视创新,而是投机取巧,看到一部电影取得了好的票房,就一味的跟风和拙劣的模仿。著名教授、电影人黄会林指出:“中国电影行业抄袭盛行,翻拍作品过多,甚至出现对中国文化的扭曲,这值得中国电影人反思。”[7]

(三)磨砺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均衡技巧

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如何磨砺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均衡技巧,这是一个较难回答和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电影创作者实现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与均衡,创作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秀竞争力的电影(非创作纯艺术电影)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精心打造电影叙事。一方面要注重叙事上较强的逻辑性和因果关系,另一方面要讲究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

艺术电影往往应用反传统的叙事风格,如采用非传统剧作结构,人物、事件的外在矛盾不突出、高潮不鲜明、因果关系不强、缺乏清晰的逻辑关系以及采用开放性结尾等,这些都给不具备电影专业知识和充足观影经验的普通观众理解电影带来了障碍。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欣赏电影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欣赏电影讲述的故事,因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就成为一部电影是否具有较好的商业性、能否获得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电影创作者可以在电影艺术其他因素上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探索,但在叙事上还是很有必要注重逻辑性和因果关系性,才能较好实现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统一,这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观众的欣赏、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与时俱进。当然,纯艺术电影的创作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同时,既然普通观众主要观看的是电影的故事和情节,那么叙事中的智慧体现与剧本文化内涵、层次就是十分重要的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即是一个很好的创作指导理念。仔细研究好莱坞的经典大片可以发现,每一部电影的故事都是十分精良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节奏紧凑,注重叙事和情节结构上的适度创新,充分体现了编剧、导演的智慧。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商业大片最薄弱的环节恰恰普遍出现在剧本和叙事这一环节上。题材单一、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的问题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其次,注重发挥明星效应。明星效应已被实践反复证明是电影业的主要商业元素之一,发挥明星效应是电影创作者实现艺术与商业元素融合与均衡的重要策略。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最有吸引力的元素之一就是那些富有魅力的明星演员,以及凭借以往作品曾经大获成功、备受关注的大牌导演。美国好莱坞电影可以说是明星制的充分实践者和最大受益者。

许多探索艺术与商业完美融合的著名导演都非常注重打明星牌。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电影注重个人风格的表达,但他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启用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来出演。到目前为止,他与美国著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共合作了七部电影,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共合作了四部电影。与这两位大明星的合作,为斯科西斯注重个人表达的电影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及获得好的票房回收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再如,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也非常注重使用大牌明星,如用张曼玉、梁朝伟、金城武等人来出演他的个人风格浓郁的电影――《东邪西毒》《重庆森林》《春光乍泄》《2046》。

当前我国的电影行业中,真正具有票房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明星演员和明星导演与电影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少。2010年出现的葛优主演三部贺岁大片的局面正鲜明地体现了我们的演员荒和明星荒。因此,我们还要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明星,培养更多的真正受普通观众喜爱和经得起票房严峻考验的德艺双馨的明星,要想真正地走向国际,还必须着重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演员和明星导演。

第三,注重应用高科技因素。电影是艺术与工业的结合,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给电影带来巨大的影响,电影创作者不注重高科技因素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就等于是缺少了一条有力的臂膀。

导演和创作者们只拥有优秀的创意理念和出色的创作能力还不够,还要充分应用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成果,如电脑数字技术和新物理学、新机械工艺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而这也正是电影的特性决定的。那些借助高科技营造的视觉奇观、奇妙绚丽的镜头运动以及富有魅力的声音元素使得电影这门视听艺术获得了空前的表现力。

当前,好莱坞电影能牢牢占据世界影坛的统治地位,正是充分地借助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黑客帝国》《指环王》《哈利•波特》等这些商业与艺术俱佳的好莱坞电影正是高科技的直接受益者。没有数字技术的支持,沃卓斯基兄弟、彼得•杰克逊等大导演的艺术构思恐怕就没办法全部实现。可以说,对高科技的应用是电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商业元素之一,是富有艺术天赋的电影导演们取得商业上成功的有力武器。

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才能更好地发挥创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国电影业的腾飞必然离不开对高科技的充分应用,我们的电影创作者对这一点应该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第四,注重应用国际先进营销模式和宣传推广策略。这对于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是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的。

目前,中国电影的营销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靠票房收入来收回投资,而好莱坞强大的电影营销却包括了DVD、图书、游戏产业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参观了美国好莱坞米高梅公司后感慨地说:“好莱坞的电影,30%~35%靠票房能赚到钱,其他的都赚不到钱。票房只是他们盈利方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靠的都是版权收益和后产品。”[8]还以致力于探索艺术与商业融合的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为例,他是一个非常注重电影衍生产品和后产品开发的导演。他几乎为他所有的电影光碟的发行录制了采访花絮,还积极参加各种后产品推广活动,对于他的电影作品的投资回收和利润赚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另外,电影的宣传推广策略是特别重要的。“艺术电影也可借用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好莱坞就是我们的榜样。好莱坞国际化的宣传造势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它拥有健全的机制、完善的装备、充足的资金而独立运行,它充分利用一切媒介大造声势。无论何种类型、何种题材,好莱坞永远有办法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使之受到最大的关注和获得最好的票房。”[9]一直以来,著名制片人张伟平在对张艺谋一系列电影的宣传中就借鉴了不少好莱坞的经验,例如举办新颖别致、生动多样的首映式,在选材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及上映各个阶段都注重进行有力的宣传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给票房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探索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均衡的核心就是寻找“度”的问题。针对中国目前的状况来说,在当前商业大潮的冲击下,我们的电影创作对电影艺术性的追求明显下降,令人担忧。我们的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一定要注重对电影艺术属性的尊重,在学习和把握商业类型电影创作、运营规律的路上,一定不能丢弃对电影艺术性的追求和坚持,认真探索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与均衡,才是放眼未来和瞄准国际的发展策略,才能在与美国好莱坞及其他电影强国的艺术含量、文化品位越来越高的商业电影的激烈竞争中使得我们的电影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起来。

最后特别要提出的是,电影绝对不仅仅是娱乐,虽然许多观众看电影是为了放松和娱乐,但电影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电影制作人必须要考虑到电影的社会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不能为了票房利润去一味地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那些真诚表现人类真、善、美的电影,才具有直击观众心灵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真正的竞争力,历数中外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无一不是如此。艺术电影元素永远不会过时,是衡量和区分导演功力的重要标准,是电影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必备条件,这是由于电影的本性决定的。中国电影人应该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充分认识电影的本质与特性,尊重电影的艺术、商业双重属性,勇于探索和实践电影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中国大片向何处去?[J].艺术评论,2006(11).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61.

[4] 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28.

[5]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33.

[6] 陈爽.“贺岁帝”现象解读 葛优领衔5位大叔霸贺岁档[N].信息时报,2010-12-12.

[7] 孙帅.中国电影繁荣背后看忧患:米已有 巧妇缺[N].城市快报,2010-10- 14.

[8] 搜狐娱乐.浮华陷阱盛世危言:一年60亿元 中国电影算老几?[OL].搜狐网,2010-01-14.

[9] 李磊.艺术电影,艰难的商业化[J].中外文化交流,2005(12).

[作者简介] 毕志飞(1979― ),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07级影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

上一篇:《玩偶》主题演变中的狂欢化因子 下一篇:高科技时代下对数字影像的人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