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龙门县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04 10:47:57

广东省龙门县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广东龙门县发展生态旅游在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龙门县应当以生态旅游业为支柱产业,通过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来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龙门县;生态旅游;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刘川,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东莞523808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038―03

龙门县地处广东省中部,作为扶贫县,却拥有丰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全县有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5处,旅游资源分布点或景点41处。其中,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温泉共有3个景区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的评审,成为了国家4A级旅游区。因此,生态旅游业应当成为龙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是龙门县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分析

1 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东,地处珠三角“大三角”的边缘,邻近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发达城市,素有“珠三角生态后花园”之称;北上接105国道,南下接205国道,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2010年开通的广河高速更是使龙门县进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同时,省道S119增马线及其支线的顺利开通为连通整个龙门县各乡镇提速,实现了各个旅游区域景点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龙门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现代城市人们所向往的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最佳去处。

2 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位于粤东北山区龙门县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龙门县拥有3个国家4A级风景区,全县森林覆盖率74.5%,南昆山森林覆盖率96.6%,山、泉、湖、瀑、洞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均衡分布于县内。全县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南昆山、桂峰山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最高为每立方厘米10万个,拥有“南粤天然氧吧”之称。全县水资源丰富,水质符合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部分地区达一级。尤其是温泉资源丰富,绵延50多公里的龙门河谷地带广泛分布着温泉资源,水量充沛,水质独特,矿物质丰富,水温较高,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龙门县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较为稳定、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3 颇具特色的旅游特产

龙门县的旅游特产品种丰富,各具特色:素有“中国年桔之乡”之称的龙门年桔远近驰名,远销华北、东北市场;特产龙门“胡须鸡”具有肥而嫩滑、尾油足而不腻,骨软而色、香、味俱全等特点,令其生产供不应求,远销至世界各地;南昆野韭菜(又称观音菜)主要产于龙门县南昆山、铁岗地区,采摘野生韭菜引发旅游者的极大兴趣。除了食品类的特产,作为文化类的特产,具有浓郁农民风格的龙门农民画更是为游客所迷恋,多姿多彩的农民绘画以简洁的笔调、新奇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民间纯朴、活泼、喜庆的生活场景,引人入胜。具有特色的旅游特产不仅吸引了广大的旅客,而且带动了龙门县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

4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相对稳定、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为龙门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在龙门县的客源构成中,穗、深、莞的客源占据了2/3以上,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居民的出游率大幅攀升,2006年就达180.75万人次,人均旅游消费支出约307元,这无疑也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将使龙门县生态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再投入、再开发,这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

相对于稳定高速发展的生态旅游业来说,龙门县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交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间接地制约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近年来龙门县加强了交通道路建设,同时高速公路的即将开通将完善整个龙门县交通网络,但是由于景区地域差异的存在,景点与景点之间的乡村公路路况相对较差,且大多缺乏公共交通,或者方便程度低,导致可达性较差。就硬件设施方面而言,酒店、宾馆等作为旅游的配套设施数量不足,常常出现住房短缺的现象。景区大多处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受环境及地理位置因素影响,通讯覆盖率普遍较低,网络及通讯状况较差。

2 区域特色与文化品位不高

山区的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工作是对产品进行策划、打造和形象包装。由于初期资金投入与规划不足,影响了龙门县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许多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龙门县生态旅游产品的层次不多,档次不高,开发项目类型少,表现为生态旅游产品单一,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而且形象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也没有对旅游资源(景点)进行组合,没有形成系列配套旅游产品,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3 开发资金匮乏

多年以来龙门县因为山区特殊区域位置及基础设施配置的落后,导致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停滞不前,经济相对落后局面长期持续,投融资环境不佳,且投资水平都不高,旅游景区缺乏多元化投资,部分投资资金主要用在酒店及餐饮企业当中,对于景区开发的资金不足。同时,来自民间的投资不多,引入外资刚刚起步,现今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支撑,对于经济落后山区贫困县而言,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长期维持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必将制约生态旅游的发展。

4 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龙门县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同时旅游相关教育技能培训产业缺乏。旅游服务人员来自于本地居民,学历不高,素质相对较低,旅游管理、规划、营销及外语等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专业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等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缺乏,加之部分相关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技术与知识培训,这些因素都会阻碍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龙门县发展旅游经济的策略探讨

1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龙门县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热潮成为了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必须以客源市场为导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更多自然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线路。坚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旅游资源能够得以永续利用。与此同时,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关系,达到以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赢格局。统一思想,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办法,解决在生态旅游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2 依法保护自然资源,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思和安排,以使旅游资源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先做好规划工作。龙门县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许多机遇,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和规划这些资源就成为了关键。加强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使旅游资源在规划的指导下得到合理的开发,在总体开发实施的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证生态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合理开发,使旅游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相协调的发展。

3 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有效市场营销以及广泛的宣传。龙门县作为生态旅游地的新起之秀,在开拓市场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首先应该注重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应该从生态旅游市场细分研究开始,分析市场需求的特征,确定合适自身发展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可以有效提升龙门县生态旅游业的知名度,使之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中立于不败。

4 多渠道融资,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流不足、资金渠道单一是制约龙门县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龙门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仍然是经济落后的贫困县,依靠自身的财政能力难以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当前融资问题最关键是拓宽融资渠道;其次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发展,兴办经济实体,积累有效的投资资金,从而增加景区的投入;最后,政府部门应摆正自身位置,不要只是追求资金的迅速到位,要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对投资企业或个人的评估,对其是否承担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义务进行监管,谋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共同发展。

5 提升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在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方面,现代生态旅游要求的是景观与文化相结合。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文化为行动指南,在有效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龙门县生态旅游开发比较缺少文化旅游资源,首先应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如拥有悠久历史的农民画文化和已经成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火狗”舞蹈以及香溪堡古代文化建筑等都是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产物,应该围绕着文化主线配置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每个景区都应该赋予相关的文化,如节庆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样才能够使游客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越多,越具有特色。通过特色旅游和精品线路的设计并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必然会提升龙门旅游资源的品质和价值。

6 注重人才培养。创新管理体制

要使龙门县生态旅游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生态旅游的“软件”质量。目前面对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首先要拓宽旅游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渠道,建立一定规模的旅游教育机构,为本土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其次,应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培训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最后,提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是人才素质的体现,也是管理的效果,必须加强员工的礼仪学习和着装要求等。

创新管理体制。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地整合,切实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杜绝“多头”管理的局面,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旅游管理部门要与旅游开发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加强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旅游市场的治理和整顿,纠正旅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崔凤军,宁苹,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J].生态经济,1997,(6)

[2]朱同林.生态旅游:概念与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1998,(4)

[3]李定方.保护生态促进龙门县旅游业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4]徐正眷,周丽,周经纬.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

[5]叶文,蒙睿.生态旅游本土化――云南[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2)

上一篇:提升北海综合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罗尔斯正义论的稳定性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