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小主人”

时间:2022-05-04 08:45:46

让学生真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小主人”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萌发创新欲望

“人类有‘类本能’的创新冲动”,著明学者章志光教授曾这样说:“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激起学生“类本能”的创造冲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三块菜地:

设计长方形菜地的目的主要是复习旧知,为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知识基础;同时,使之认识到所学知识是生活所需,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第2块地的形状是“相对新颖而又陌生”的,但是学生能很容易地看出它能转化为长方形来求。这样可唤醒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并体验到一种创新的成功,激起学生进一步创造的欲望。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励他们,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去大胆猜想,最大限度地扩张了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以充分放飞他们创造的灵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主动探索, 提高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同时在学习数学中学会创造。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要去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数学教学的创新,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再创造”数学。

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一下,你又发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讨论, 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识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运用多种思维,激发创造灵感

从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智操作方式,是多种认知能力、多种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需要聚合思维,也需要发散思维;不仅需要分析思维,也需要直觉思维;不仅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此外,它还离不开奔放的想象力。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思维,从而激发创造灵感。

四、形成个性化学习,开发创新潜能

不同同学由于经验背景(数学现实)、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作出不同的认识、理解与分析,从而表现出数学学习上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与众不同”、有个性、有创新。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我没按课本顺序去教学,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工作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有多少天?话音刚落就看见吕美琪同学举起了双手:“31×7﹢30×4﹢28 、 31×7﹢30×4﹢29。”吕美琪同学激动的讲解着。我把握时机,又对同学们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吕美琪同学敢于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得出了计算一年有多少天的独特计算方法,所以只要敢想,每个人都可能像他一样,发明自己的方法。”学生纷纷利用自己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1)90+91+92×2、91×2+92×2(2)31×12-4-3、30×12+7-1无疑,这一赞扬性的评价对吕美琪同学和其他同学的个性化学习的鼓励是非常大的。

五、培养数学好奇心,养成创新习惯

好奇心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强大的动力,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对数学的好奇心,是否能以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一次,同学们做这样一道题:一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两条直线把一个平最多分成四个部分,三条直线最多把一个平面分几个部分?很多同学都用画图的方法打到了答案。这时,高宁同学在位置上脱口而出,要是用100条直线可以把一个平面分成几个部分呢?我抓往这一时机,对同学们说:“高一同学并不满足于解出三条直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7个部分,而急切地想知道更多的直线能把一个平面分成几个部分?像他这样有了对数学问题追根究底的好奇心,就会不断地去探索、钻研,去提出并弄明白更多的问题。科学家的发明往往是从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开始的。我们每位同学在学习数学时也要经常提出‘假如这样……,会……呢?’的问题。”同学们听了频频点头,于是他们又开始了研究……。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快结束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假如是一个圆,圆圆的图形,能转化成什么图形呢?”我说:“提得真好!这确实遇到了新的麻烦,究竟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希望你们在课后好好研究。”课后他进行“研究”,但这一内容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他说:“我将圆转化成了一个正方形,还有 ,不好推导。”我鼓励他:“继续想下去,你会成为我们班第一个创造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除此以外,教师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从“磁卡打电话”、“买彩票”、“家庭装璜”中学生就发现了好多数学问题。一次次的鼓励、培养,学生就会渐渐具有对数学事物的好奇心,也会渐渐地养成要创新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环节中提问的设计和解决策略 下一篇: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