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在成才中的地位及其培养

时间:2022-05-04 06:19:09

创造力在成才中的地位及其培养

一、创造力的概述

创造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有漫长的历史,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对创造力的理解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为:创造力是指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积累的信息和经验,独创性地提出某种新思想,产生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极少数天才才具有的特殊的禀赋,它是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自然发展。先天的禀赋只为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了前提,而后天的教育、主观的努力程度及环境的影响对创造力的形成和开发有重大影响。每个正常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潜力,只是由于一系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才表现出个体差异。甚至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创造的潜力,而把创造力深深地压在个人的心底。因此,创造力才有高低之别。创造力作为人的能力系统的子要素,是在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背景和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是一种综合了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的高级能力,并贯穿于认知和实践过程中,是人的能力系统中最为复杂、最为高级的能力。

二、创造力在成才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研究需要创造,文化艺术需要创造,企业管理需要创造,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可以说,人类文明史的每个篇章,都是创造写就的。而实现创造,其首要前提就是,要具备创造力。创造力作为人的高层次综合能力,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创造力的开发是成才的根本条件。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不断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人。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创造性劳动成果是区分人才与非人才的标准。而创造性劳动成果是人的创造力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发挥效益的体现。如果没有创造力的发挥,即使有再高的智能水平,记忆力再强,也不会产生创造性劳动成果。创造力虽然是人类所特有的潜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际上每个人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既与客观环境因素有关,又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富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创造出一个伟大世界的源泉。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察觉不出自己具有创造力,使得这种潜能未能发挥和活用,而且日渐生锈。而相信自己有创造力的人,就想方设法去开发它,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才能把创造力显露出来,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有创造力只是意味着成才成为一种可能,只有把潜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即把创造力充分开发出来,才能通过创造性活动取得创造性成果。

(2)创造力是成才的原动力。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通常是能够发现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或者以区别于前人但又比前人更合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人。创造力是十分复杂的心智能力。创造力受创造欲望驾驭,以寻求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是建立在观察、想象、思维和操作等诸多能力基础之上的一种更高的能力。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不仅有较高的智能水平,而且具备优良的个性品质。创造力强的人,兴趣十分广泛,思路流畅、思维敏捷,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对任何事物都有种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他不断进取。采用先进的、不同于前人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是人的创造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创造力的真正归宿和目标。具有较高创造才能的人,想象力也十分丰富,他们联想多、幻想奇,有利于揭开创造的序幕。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缺乏创造力的开发,往往表现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厚古薄今、缺乏自信、故步自封、缺乏勇气。而这些表现,是阻碍人们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3)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大小是区分人才层次高低的标准。创造力和创造性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创造力在创造性活动中得以表现出来,也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发展。关于创造性活动,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且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造力作为一种心智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创造活动效率的因素。它在创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但它不是创造活动本身。智力正常者都可以进行创造活动,但个人所进行的创造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是有层次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水平的创造力造成的。创造力存在程度差异,依据不同的参照系,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初级创造力以一个人为参照,仅指对个人而言前所未有的能力表现,通常其创造活动成果较小;中级创造力是以同行业或同类群体为参照,专指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并加工出既有创意又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其创造活动成果处于中级层次;高级创造力是以整个社会为参照,特指从无到有地填补空白,其创造活动成果也是最大的。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劳动成果较小,与此相对应的人才层次,一般是初级人才,主要满足个人创造需要;创造性劳动成果处于中级层次的,创造主体一般是中级人才,满足某团体或集体的创造需要;如果创造性劳动成果较大的,其创造主体通常是高级人才,主要满足整个社会的创新需要。创造性劳动成果是区分人才层次高低的标准,创造性劳动成果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所处的人才层次也越高。

三、制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作为人的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但每个人的创造力开发程度是不同的,有高低层次之别。只要通过恰当地培养和开发,人类和人类个体都可以学会从初级至高级的各种创造活动。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其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以下为从内因方面培养创造力的几点思考:

(1)树立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就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也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勇于思考、勇于钻研、勇于尝试实践、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创造出前人没有的新理论、新办法和新成果。树立创新精神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根本。树立创新精神主要途径有: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从心理学角度说,不想创造的人是无法开发其创造力的,只有长期沉浸在创造心态下的人,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很顺利地进入创造境界。其次,要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是创新精神的源泉。创新就是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大胆提出不同意见,敢于质疑,不断进取。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的一切认识都是相对的,在任何领域都不存在绝对权威,权威都是暂时的、动态的。因此,对他们的知识和成果要承认、尊重,要学习,但同时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再次,注重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创造个性品质是影响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拥有顽强、独立、坚毅、自信等优良个性特征的人,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而缺乏自信心与进取心、意志薄弱、害怕失败等是阻碍创造力开发的重要因素。最后,思想要敏锐。要善于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新问题,从而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2)激发创造动机。人类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动机是各种行为、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创新动机,是指根据社会和个体需要引起的创新意向和愿望。创造动机作为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来源于客观世界,主要是由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引起的,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主体自身素质的影响。动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创造动机的推动作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一个人有潜在的创造能力,但如果缺乏利用这些潜能的动机,那么创造活动也不会产生。但另一方面,错误动机是创造行为的大敌。以错误动机为指导,容易干出危害社会的事来。因此,人们要培养创造力,获得创造性成果,必须树立正确的创造动机。坚定而深刻的创造动机,能鼓舞人们追求真理,探求知识,攀登科学高峰,进行创造。创造活动的进行与创造成果的获得,又会激发新的动机,促进人们进行新的创造。

(3)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路。思维,指的是人对输入大脑或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改造、重组、输出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掌握正确的思维思路,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在同等条件下,创造思维思路方式的选择越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越新颖、丰富、正确,表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也越强。反之则弱。其中创造思维的基本思路是基础,没有正确、新颖的思路,就谈不上正确、新颖的思维结果。因此,培养创造力,掌握创造思维的基本思路至关重要,思路正确可以事半功倍,思路选择不当则会事倍功半。创造性思维,一般包括辐射型思维、辐集型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等五种基本思路。辐射型思维,是指思维时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思维的方向像辐射一样向外发散,提出多个设想,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辐集型思维,是指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类比思维,是从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关系中受到启发,使问题获得解决;逆向思考,是指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翻转过来,用对立的、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组合思维,是指将不同的事物,按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加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事物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得以实现的根本。创造力开发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一个人如果思维僵化,不善于联想,不善于多角度地看问题,就很难把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就谈不上创造力的发挥。培养创造力必须注重创造性思维基本思路的掌握。

(西南大学)

(选自中国知网)

上一篇:我国再保险经纪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技术转移――重点产业技术成果展示(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