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电化教学优势,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时间:2022-05-04 02:07:28

借助电化教学优势,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教学中利用电化教学技术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电化教学;思想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95-1

新课程教学提倡丰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而借助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信息资源的直观性、丰富性、共享性、便捷性、新闻性,则能够有效促进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时事性、实效性、创新性、体验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电化教学技术的优势,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为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教学平台。笔者拟以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实践,浅谈电化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借助电化教学,优化教师的“教”

1.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中有些内容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与时代同步,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产生较大差距;有些内容涉及的历史知识,时间跨度太大,学生对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存在不少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电教媒体,援引例证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创造情境,拉近知识与学生认识的距离,提高人物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道德情感的说服力。

2.可以优化教学手段。

借助电教设备,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手段单一、讲授枯燥乏味的弊端,在优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在根据教学实践,我将电教设备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整理,内容如下:电教设备按学习的感觉器官分类,可以分为第一:视觉型设备,包括幻灯机、投影器、无声电影等;第二:听觉型设备,包括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录音机等;第三:视听型设备,包括电影机、电视机、录像机、电视唱片(激光唱片)、放像机等;第四:思维型设备,包括程序学习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

3.有利于强调重点、突出难点。

思想品德课是以“理”为核心,通过课文范例的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启知、激情、励志的导行。不过,由于许多知识的理论观念抽象性较强,这对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比较弱的初中学生来说,归纳、概括道德概念,理解文中的观点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而电化教学却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空、宏微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在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后,最终准确地把握重点、突出难点。

二、借助电化教学,优化学生的“学”

1.借“电”创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动性,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这是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学生即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的扩充教学容量,多媒体素材有文本、图像、动画素材、和音频、视频素材,使信息的表现多样化,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借“电”引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在道德的认识与行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充分利用这道桥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对自己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在思考中提高认识,在评价中落实行动,最终改变“言行不一”的局面,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借助电化教学,能够优化师生的“互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沟通和交流能够在什么样的水平上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而将多媒体教学网络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种交流使信息实现了双向的传递,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因而其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另外由于师生之间可以及时进行多向交流,这样以来,电教媒体教学网络在反馈信息调控学习交流方面就具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任课教师可以据此适时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通过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思维活动,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语音对话、教学示范、电子举手、辅导答疑等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验介绍以及辅导等交流活动。

当然,电化教学是一项全新的发展的事业,我们对它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方向还缺乏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同时,电化教学在思想品德学科中的运用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总结。我们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把其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断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2]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上一篇:新视域下中学生体能评价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让学生错解的价值在辨析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