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低年级朗读能力

时间:2022-05-03 11:06:17

如何提高低年级朗读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要学会朗读,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小学低年级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应把朗读作为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

1指导示范,有法可依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师自身应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如《小红花》一文,当爸爸问:“佳佳小红花怎么脏了呢?”佳佳脸一下子红了,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做错了事,知道错了,你的心情怎样?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就会低下头地读出伤心、悔过的语气来。

2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3朗读比赛,提高水平

比赛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里特点,在教学中,我往往采用以下两种比赛方式:

3.1老师和学生的比赛。学生听说和老师比赛,往往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和学生比赛的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我往往故意输给学生,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的兴趣。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我却要赢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受到启发。比如课文《奶奶的白发》中,奶奶说的话我估计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读。读完后,我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学生听了后,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这时,我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呢?”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

3.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赛。 众所周知,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比赛朗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音乐配读,激感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小学语文不同类型的课文,我常常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第二册《春雨的颜色》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作者对春天小雨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选取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闭上眼睛想象春天的美景。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赞美的语气读。接着,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5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受到情感的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因情感的冲动而萌生的,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在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即作品的情感是通过教师传染给学生的。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 课时,教师在深刻把握教材内涵的前提下,抓住“三次对话”引读,使学生认识到狼的凶残、奸诈,小羊的善良可怜。这时,为了增强朗读的感染力,教师范读“三次对话”后,让学生思考:“善良的小羊反驳的理由那样充分,狼为什么还要吃它呢?”这一问可谓“一时激起千重浪”,强烈地激起学生痛恨狼、同情小山羊的思想感情的波澜。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三次对话”。在学生的感情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才从朗读理论、技巧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语气、语速、停顿和重音,进一步引发思考;读狼的话,语气为什么要凶狠?而读小羊的话,声音为什么要轻柔,语速为什么缓慢?语气为什么要温和、祈求?“气冲冲、喊、龇着牙、嚷着、扑”等词语为什么要重读?让学生初步认识语气、语速、停顿和重音在感情朗读中的作用。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出作品的内在感情,体会作者对狼和小山羊的鲜明态度。这种真情实感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学生在理解、体味课文中揣摩出来的,是情感的必然流露。

6及时表扬,激励进步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当学生读完后,我常常及时表扬,激励他们进步。但表扬时我十分讲究技巧,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读得一般时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我就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7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善于朗读。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文章内容形象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从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8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里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9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师徒结对——我带新教师成长 下一篇:浅谈化学教学需重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