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告别镀金年代

时间:2022-05-03 10:02:58

2008年已经过去,但金融海啸引致的全球危机还在继续蔓延。长三角工业增幅回落,外贸出口警示连连,这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的境况。谈到危机的影响,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第一次对外使用了“正面冲击”这个词。

他表示,由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外向度位列全国最高,经济危机对之的影响强度很大,改善宏观环境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也相当长。

30而立之年,亦是新30年而始之际。抗危机或许仅仅是提供一个观照的契机,对于长三角来说,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探路,寻找出一条弥合失衡和新型发展之路,才是硬命题,不因危机而放弃先锋精神。

2008年12月15―16日,泛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人首次在宁波聚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组合力量。“现在一体化的势头非常之好,长三角的下一步,将从多层次、多向度体系的综合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黄勇如是评价。

危机正面冲击

记者:如何理解本轮经济危机中长三角受到的影响?

张颢瀚:从危机的影响看,最发达地区减速的幅度最大;内陆地区减速的幅度较小,一些边远地区还处于增长阶段。江苏省出口占去了生产量的60%,整个长三角还要超过这一水平。也就是说,这一地区一半以上的生产能力受到了国际经济危机的直接、正面冲击。考虑到长三角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就业率在全国都举足轻重,当下“扩内需、促发展”更有突出的意义。总的来说,长三角这次受到的是正面冲击,表现为三个特点:强度大、影响面广、不确定因素多。

黄勇:2008年1-10月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20.64亿,增长10.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10月份同比仅增长2.2%,增幅下滑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郁鸿胜:一些科技型、服务型和高端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凸显出优势。上海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里集中了大量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的企业;加之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之间的转换很灵活,因此虽然它们的外向度很高,受到的冲击并不大。

记者:从这次经济危机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张颢瀚:危机给了我们一些值得注意的国际经验。第一条就是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第二,虚拟经济的发展不持久,必须依托实体经济,否则一旦放大,就会产生断裂。

差不多5年前,我们曾就资本经营或是发展制造业的选择而展开过讨论,这次发生的危机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长三角为什么能够经受住这次冲击而没有垮掉,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强大。可以说,现在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国家在支撑着世界。而美国的问题恰恰在于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不再是价值运作而变成了概念运作,不再能够为世界经济服务。

这场危机中,最大的学费是美国交的。我们从中得到的经验就是,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同时相适应地发展金融、证券等虚拟经济。

郁鸿胜:高端制造业受到的影响很小。所谓高端,就是企业在产品、销售市场和人才使用上的高端,也包括它的服务体系能够与国际接轨,这样的企业生命力很强。这些企业的胜出,为长三角的产业选择提供了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经济危机也是长三角的一个转折机会。

记者:后危机时代长三角的新引擎是什么?

黄勇:服务业可以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浙江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伴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产业分工的深化,服务业将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2008年12月25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将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张颢瀚:长三角各地都已从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保增长的措施。就江苏而言,由于政府比较强势,加之民营经济相对较小而国有经济力量强大,因此政府出手的力度也更大。自2008年上半年以来,省委书记、省长一直在外调研,把全省所有的市县都跑了下来,有的地方还不止一遍。这是为了彻底摸清情况,因为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企业也各有其特点,因此应对政策也有所不同。

从目前的情况看,江苏省沿海地区所受的影响要小于苏锡常地区,这里已经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最新区域,同时,徐州老工业基地和省城南京,也是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国家作出启动内需、力促增长的决策后,江苏省迅速出台了十项保增长的措施。前两天,省委省政府在社科院召开了经济形势分析会,又布置了一批最新的课题,要求我们研究如何有效应对危机、提升区域竞争力。

郁鸿胜:产业选择上,一是发展传统的支柱产业,比如钢铁、石化、造船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较高;二是发展电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两大类产业都将对经济发挥可观的带动作用。

在产业布局上,除了强调传统的沪宁、沪杭、杭甬三线外,长三角地区还将突出沿海大通道,即从浙江的温州、台州起始,经宁波、嘉兴、上海的金山、奉贤、南汇、浦东、崇明直到江苏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一线。这里富有土地、能源、港口和深水岸线资源,环境容量也比较大,正适合发展重化工、能源、石化和运输等相关产业。

一体化再向前

记者:长三角下一步发展靠什么?

张颢瀚:长三角的下一步发展,一是要靠空间拓展,二是转型提升,三是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四是靠一体化加强,最后是“国际城市群”目标。我认为无论是从应对危机来讲,还是长三角下一步的发展来讲,其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在于此。

郁鸿胜:长三角到了目前的阶段,靠单一体系已不足以推动其发展,而是要考虑整个地区的综合发展。这里所说的“综合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区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体系;二是有利于要素流动的宽松制度和政策环境;三是有目的地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四是高效、到位的政府服务体系。

总的来说,政府、企业和社会,多位一体,共同来建设长三角发展的良好环境,这将为区域下一步创造有利条件。

黄勇:苏浙沪等地发展服务业并不存在过度竞争或重复建设问题。早在2007年底,三地就签署“长三角服务业合作与发展协议”,规划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协调发展。

据我了解,江苏的发展思路是以向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优先发展软件、物流等产业;浙江突出创新性较强、对工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行业,以及具有传统优势的服务业;而上海将发挥金融等产业“溢出效应”,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目前的势头是什么?

张颢瀚: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加强,势头非常好。这种局面有几个背景:首先是中央对此寄予厚望,并给予明确的表态支持。

其次,这一地区的发展已经到了矛盾转化的阶段。原来大家都想发展制造业,产业同构造成利益对立,一体化就比较困难。现在由于区内城市在产业和功能上的分化错位发展,使得相互之间的矛盾发生转化,产生了一体化的内在需求。

第三,长三角之间的沟通机制已经正常化。两省一市领导人之间的见面会也不断地走向务实,这次2008年12月刚刚在宁波举行的高官会议,就谈得很具体。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提出很具体的合作方案,反响很好。

据悉三地正在致力于共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家相互给产业转移提供空间,在相应的税收分成上也达成协议,互相给予一定的返还和合理的分成;三地还提出要在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前沿产业上共建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在医药、生物等重大、尖端项目上联合攻关。

另外,共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共建基础设施,由高速公路网的连接进而过渡到高速铁路,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比如宁安铁路就通往安徽省。

还有,天然气管网的衔接、共同治理太湖、信息共享平台、养老保险体系的互通等等,都是近年合作的热点,并得到不断的推进。(李、刘华)

共享世博盛宴

回首2008年,世博的每一步推进都蕴含了组织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在2009年建设即将展开之际,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对记者表示,目前,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到世博会运作,并详细解读2010上海世博筹办工作的推进细节。

记者:在对接上海,对接上海世博方面,长三角各省市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愿景,上海世博目前也在打造一个长三角的整体概念,具体推进细节如何?

洪浩:长三角地区其实是上海世博共同的东道主,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特征相近,上海世博对于整合长三角地区资源、加强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办好这项盛会更是离不开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省区市的支持。

与长三角各省市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上海世博专为长三角城市群设立“友谊日”活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浙江的杭州、宁波等7座城市和江苏南京、苏州等8座城市,将举办“世博会城市友谊日”。

15个城市围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根据自身特色或相关节庆节日活动确定活动主题。按初步设想,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的184天中,大约每隔10天左右安排一个友谊日活动。世博局也计划邀请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各个国家、国际组织、企业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相关官员和主要工作人员,到“友谊日”城市去展开参观访问。

而作为上海世博会重要活动内容之一的6个主题论坛也将移至江浙,分别在南京、苏州、无锡和杭州、宁波、绍兴举办。作为世博特色之一的 “城市最佳实践区”,由国际遴选委员会从106个城市申报案例中遴选出的50多个案例,来自长三角的苏州、杭州和宁波均入选在列,将直接以城市身份亮相世博园。

记者:而在分享世博这块经济“大蛋糕”上,长三角的诸多城市又会如何切分?

洪浩:长三角各地对这块蛋糕分享的愿望十分强烈,作为共同的东道主,我们的思路非常明确,就是20个字――机遇共抓、资源共享、主题共演、活动共办、声势共造。

谈到世博经济,首当其冲要提到届时的旅游业,7000万的人次,日均40万,其中约30%的人次会进行一次延伸旅游,这对长三角旅游、服务等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对于江浙等地的旅游经济拉动尤为明显。

世博在极端的高峰期,将有20万个床位的缺口,这时长三角地区的支持就显得非常必要。如昆山、嘉兴、苏州、杭州、无锡等几个城市都在上海的两小时交通圈内,长三角地区宾馆资源共享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世博会还需要大量会展、语言、公关、展示工程等方面的人才,目前这些人才还是比较紧缺。在世博会运营期间,初步预计需要志愿者达10余万人,上海也存在缺口,尤其是小语种的志愿者奇缺。长三角周边地区集聚着大量优秀人才,共享人才和志愿者资源将是解决上海世博会人力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记者: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世博的筹备一直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我们也了解到,截至目前没有一个国家的参展工作出现延误。现在世博园参展部分的工作进度如何?

洪浩:2008年12月17日是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500天,标志着世博会筹办工作进入全面冲刺阶段。经过努力目前已有22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包括183个国家和45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我们已与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参展合同。

世博会历史上最高的参展纪录是2000年举办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当时一共有1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也就是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会大家庭共同创造了新的参展纪录。

即使如此,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就在11月中,世博局组织了第三次参展方会议, 161个国家、18 个国际组织、41个城市及20 个企业的代表和观察员,715人参加了会议。主要就是确认参展的国家尽快签约,争取今年签约率能够达到80%以上,从目前落实情况,上述目的基本实现。

本届世博会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城市最佳实践区”,这主要是由国际遴选委员会从来自全球的106个申请案例中,遴选出了15个实物案例、40多个展馆案例和一定数量以论坛、多媒体为形式的其他案例。

五大洲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案例入选,中国有10多个城市的案例入选。其中,上海的“沪上生态家”、成都的“活水公园”、澳门的“德成按”入选实物建设案例,香港、台北、天津、广州、杭州、苏州等城市案例入选展馆展示案例。

另外一个特色是“网上世博会”。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创举,全球各地人士将可通过网上世博会,浏览体验世博园区,与参展方进行网上互动交流。推出网上世博会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实体世博会,同时也能让因故不能来上海参观的人感受世博会的精彩。目前已有13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网上世博会,项目已开始进行系统开发建设。

记者:2008年是世博园区建设尤为关键的一年, 截至目前,园区内的场馆建设进度如何?中国馆的建设也十分令人关注,其主题展示策划是什么样的?

洪浩:世博园区工程建设正在按总体计划全面推进。气势恢宏的中国国家馆和地区馆本月底将实现“双馆结构封顶”。

2009年我们将继续加紧园区基础设施和展馆等工程的建设,其中中国馆、主题馆、世博演艺中心、世博中心、世博轴这“一轴四馆”永久建筑年内将全部竣工并进入布展阶段,其他临时场馆或设施也将于年内交付布展或使用。

目前,包括非洲联合馆在内的9个联合馆全部开工,大部分进入钢结构吊装的阶段;而外国自建馆建设方面,法国馆已开工建设,德国馆举行了奠基仪式。联合馆和已开工租赁馆的建设面积近12万平方米,根据规划可供16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2009年还将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内公共交通规划也将进行落实,基本上2009年年底,浦江两岸美丽的世博园区雏形即可呈现。世博门票基准价格每张160元人民币,而进出所有世博园场馆无需再次购票,我们园区里的公共交通工具也都是免费乘坐的。

中国馆争取2009年10月进场布展,中国馆成立了由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担任组长、上海市、外交部、科技部、建设部等9家组委会成员单位组成的中国馆领导小组,紧扣“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线,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记者:除了世博园区的场馆建设费用达180个亿,而另外一笔营运费用也达到了106亿左右,目前世博的运营工作筹划如何?

洪浩:我们曾认真研究过北京奥运会、爱知、萨拉戈萨等往届世博会,以及迪斯尼等大型活动运营的经验,对上海世博会运营管理有了自己的设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世博会期间来自交通物流的压力很大,日均客流量将达40万人次,高峰日60万人次,所以我们正在和上海相关部门研究建设便捷智能、高度集约的世博交通服务保障体系。

在规划中,园区周边将建设多个世博专用停车场;另外将有一部分游客从黄浦江水上巴士进园参观,相关码头正在建设。园区内将设置轨道交通13号线(世博专用线)、5条轮渡和4条地面公交线路,可有效缓解交通的压力。

在论坛组织上,上海世博会论坛包括高峰论坛、主题论坛和公众论坛三种。高峰论坛拟举办一次,将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举办。主题论坛拟举办6次,公众论坛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将于世博会正式开幕前一年启动。

在184天的会期中,预计每天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活动超过100场,总数超过2万场次。其中既有主办方组织的活动如高科技主题秀、原创舞台剧和主题文化巡演等,也有来自各参展国和国际组织的活动。

世博园区营运的费用,主要靠门票收入,企业赞助和特许经营三块。目前,上海世博会已和东航、中国移动、可口可乐等13家企业签署全球合作伙伴;而均瑶集团、腾讯网等高级赞助商有8家,另外项目赞助商还有10家,其他目标赞助商的商谈工作仍在进行。世博会特许商品陆续开发上市。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门店、专柜已经陆续开业。(赵飞飞)

上一篇:中国航空武器,30年迈出三大步 下一篇:牛年机会10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