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警示

时间:2022-09-10 05:34:19

或许是巧合吧。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不到一个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就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

这份规划中最鲜亮的一句话,是将长三角定位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可以看作是在国家层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正式认定。

说到世博会的经济社会效应,往往离不开城市群的孕育和发展,而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则是少不了的例证。这届世博会不仅吸引了6400多万人次的天量参观客,而且直接加速了“大阪―东京”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崛起。六年之后,一位叫简・戈特曼的法国地理学者在撰写《世界体系中的城市群》的论文时,将这个城市群列为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第三位。

有意味的是,尽管那时尚值“”后期,中国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戈特曼仍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三十余年回头看,不得不钦佩这位地理学者当年的天才预见。

长三角已经成长为经济全球化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如果将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地区看成一个经济体,2009年其GDP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排在全球第11位,列俄罗斯之后、韩国之前。

但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跟其他世界级城市群仍难以比肩。妨碍长三角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诸侯经济之下的市场分割,于是,拼机场、拼港口、拼土地、拼招商等“火拼式”发展便难以避免。

上海世博会举行、长三角规划实施,与其说是对长三角整合发展的特殊机缘和政策推手,到不如说是对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巨大警示:必须以强力变革来改变诸侯经济之下的市场分割,以区域整合推动长三角转型升级。这是长三角真正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要转型升级,当有三大支点。

一是变“政策调整”为“法律调整”。目前区域层面的政策协调机制,其协调强度、整合深度皆有不足。最佳选择是在“国家协调”之上,变“政策调整”为“法律调整”,用法律工具制约区域内或明或暗的行政冲动。

二是变“产业同构”为“产业协同”。长三角各城市应在“国家协调”和“法律调整”之下,该举起的就高高举起,该放下的就果断放下,按不同城市功能来配置发展资源。目前长三角各城市产业同构率超过65%,有的甚至基本相同。区域内16个城市中,主导产业选择汽车的有16个,选择电子的有12个,选择石化的有11个。迄今为止,长三角尚没有形成一条称得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不能不说与此相关。

三是让企业成为区域整合的轻骑兵。要打破人才、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实际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玻璃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和企业。

上一篇:“湿营销”聚合群体 下一篇:应果断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