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从“心”开始

时间:2022-05-03 08:26:41

课堂观察从“心”开始

摘要:课堂观察,逐渐的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比常规的听课活动、评课活动更加专业和系统。这样专业化的教研活动形式对我们的教学带来怎样的改善?我们怎样做才能有效地融入到课堂观察活动中去?它对我们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又有哪些促进作用?文章结合参与多次课堂观察后的感悟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观察;关注;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03-02

什么是课堂观察?云南师范大学的陈瑶老师认为: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陈老师将课堂观察的要求、量化表、记录方式以及处理手段都做了明确的说明。而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融入课堂观察,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准呢?笔者认为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观察,一见倾心

之前的教研活动,多以听课为主。一位上课教师,一班学生和一群听课教师。一节课的时间,听课教师们仔细地将课堂细节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看法,课后大家一起讨论。听课记录满满当当,类似于某堂课的教学实录。因为听课没有目的,不分主次,因此听课的效率比较低的。后来提倡带着问题去听课,不管是自己需要解决的课堂问题,还是去学习上课教师的课堂亮点。至少是有了目的性的去听课,这样听课的效率有所提高。而课堂观察有别于听课,更加系统和具体了。它把教学分成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又有5个不同的视角。不同视角又派生出若干观察点。所以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选择不同的维度以及不同的视角和观察点进行观察与记录。显然这是一种专业化的听、评课方式。但他的要求比以往听课更高,操作有一定难度,因此,要使课堂观察见实效,教师首先要喜欢它,对它“一见倾心”。

二、课堂观察,准备细心

正是由于课堂观察的专业化、系统化,因此课堂观察前的准备尤为重要。之前的听课,多是上课教师充分准备,而听课教师无需准备。课堂观察则不然。前面提到课堂观察有四个维度,目前针对维度一—学生学习,有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五个视角;针对维度二——教师教学,有环节、呈现、对话、指导、机智五个视角;针对维度三——课程性质,有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五个视角;针对维度四——课堂文化,有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不同的视角会出现相对应的观察点。比如维度一中的准备,观察点可以是: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准备了的学生数量比?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准备(是自主准备还是教师指导或家长指导)?等等。故此,课堂观察活动前的细心准备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三、课堂观察,分工精心

有了细心的活动准备,还需要精心的分工安排。课堂观察之所以比单纯的听课效率高,就是因为它是团队观察,把所有的听课教师都合成活动的一个整体,大家分工合作,完成课堂观察。这里的安排应灵活处理:活动参与的教师人数,活动的研究性目标,观察哪些维度等都是可以调整的。比如说,课堂观察选择维度一和维度二,重点研究互动环节,显然观察的视角就需要与研究目标相关联。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活动分工安排的前提下,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视角和观察点,会提升课堂观察的效率。

四、课堂观察,问题在心

有同行讨论:课堂观察太费事了,不如把它录下来,然后带着课堂探究的目标去观看不是更省事?录像课除了分工不明确,目标不一致外,还有两点是录像做不到的:第一,录像课不是立体的课堂,感受不到现场的氛围;第二,听课教师的观察和反映缺少感官互动。在真实的课堂中,听课教师除了按照事先排定的观察点外,还需要多些问题之心!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出发点是否匹配?记录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联?记录表之外还有哪些遗漏的观察点?等等。这些都是听课教师动态生成的资源,对自身的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课堂观察,讨论畅心

无论是课堂观察的维度,还是观察的视角及观察点,都是为了课后的讨论、总结提供系统的数据参考。在这个环节,有的老师习惯将自己的任务,按照记录照本宣科。虽然有了详实的量化数据,但缺少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在这个环节,大家汇报自己的观察数据时,有必要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恰能使思维碰撞出火花!如果说听课记录时的问题之心能生成更多的资源,那么讨论的畅心不但会提升课堂观察效率,还能促进大家的思维深度。

六、课堂观察,结束留心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同样,观察活动的结束也不意味着教学研究的结束。纵观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不管是准备的时间,还是参与的人员都比以往多,而且花费的心血更多。故此,讨论结束和活动小结才是我们提升自己教学研究的开始,又是指导自己平时教学新的出发点。例如,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哪些维度?从哪些方面分析教材?课堂上注意哪些视角?观察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等等。可以说在每一次的课堂观察活动中都会给我们提供详实的样本和资源。倘若留心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的归纳小结,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实践,一定会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

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平常化,也需要预防以下几点:

第一,活动准备不细心。区别于其它的教研活动,课堂观察需要更多前期准备。因为它不是单一的听课。所以上课教师要准备,学生也要准备,听课教师要准备,组织教师更要准备活动的主题和方向。这就是团体深度参与活动的前提,否则活动效果不明显。

第二,活动分工不细致。课堂观察活动的分工的确比其它教研活动要复杂。它既有维度的选择,又有视角的取舍,还有观察点的切入。要将这些系统量化对象落实到每一位听课教师,则是考验活动组织方的策略。细致的分工会使活动的归纳小结更有成效。否则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

第三,活动停留在数据记录。任何教研活动,都是教师们思维碰撞的机会。笔者认为这就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的一个体现。由于课堂观察分工细,每个观察点都有观察举例,这样容易造成为了记录数据而观察了。忽略了听课教师个体的思考。因此,在数据记录的同时,也应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这样会使观察更鲜活、更具成效。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这些个性的思考就会相互启发和激励,从而产生创新性思维。如果课堂观察停留在数据的记录层面,那么会使活动变得呆板、枯燥、乏味、没有生命活力。

上一篇:开展《弟子规》启蒙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下一篇:社区银行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