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时间:2022-05-03 02:21:04

简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方式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现象。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从整体上看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基本做法是符合中央精神的,实践也证明了它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悄悄兴起。它是我国农村在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其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的突出问题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之所以发生大规模的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村的现实危机有关。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用在种子、化肥、农药和灌溉用水等生产成本有增无减,农业税费却居高不下,使得种田效益十分低下,一些地区承包土地甚至成了“亏本买卖”。在城市和沿海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打工收入比种田收入高得多。打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如此情形之下,承包地被不少农民视为“负担”,他们不愿再种田,有的农民全家踏上进城打工、经商谋生道路,大量土地因此撂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让土地流转到愿意种田的人手中,就成了解决土地撂荒危机的必然选择,在不少农村地区,这是促成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原始动机。

(二)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效率

土地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必然导致农业的兼业化,兼业化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农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工作效率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同时小规模经营也使产、供、销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土地效率,必须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求土地适当集中,土地集中必须通过市场行为,即通过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从国家的政策来看,国家在稳定农民长期承包土地权利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土地要向部分高效农副产品经营行业集中。一些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或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把土地适当集中,包给种田能手经营,取得了较多的经济效益。是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有利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延续和完善

我国农村改革以土地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从发展趋势看,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关系将是稳中有动,稳定是相对的,流转则是必然和必须的。这是因为,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存在两个矛盾:一个是农户承包土地的相对长期稳定与家庭人口的自然增减及社会流动的矛盾;一个是家庭承包土地的相对平均分配与不同农户间生产要素条件差异的矛盾。 特别是当土地由农户的生存依靠转变为农民的致富资本以后,一部分具有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优势的农户越来越受到土地数量有限和田块分散的困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两对矛盾冲突将会愈加尖锐,并将进而影响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完善。合理的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地缓和或化解这两对矛盾,从而确保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

(四)有利于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

个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市场竞争力低下,很容易挫伤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加上农产品储存期短,加剧了买方市场的特点,使得农户个体经营势单力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生产经营的社会化组织方式,其实质就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也在逐步推进。

二、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农用土地的现状是:一方面许多人弃耕进城打工谋生,大量土地请人代耕或撂荒,另一方面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及外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扩大规模经营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这就为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提供了市场空间,但我国现行法律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的空间较窄,限制过多,流转市场还不完善等。

(一)无偿流转的占多数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有偿的原则。实行有偿流转的依据在于原承包人在承包期限的剩余期限内,将承包的土地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手段流转给他人而应得到的补偿。可是在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多是无偿的或是低价的,这样必然会导致农民无论是否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土地,也使得兼业农户与农地的分离难上加难,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

(二)流转对象过于局限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处于自发阶段,流转的对象大多局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村民,且多为转让人的亲戚和朋友,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这样不利于农业的市场化转变,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流转行为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小规模流转占着主导地位,多为亲戚朋友之间的流转,这就导致了承包经营权在流转时,双方往往贪图方便而不遵循一定的程序以及履行必须的手续,也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通常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流转形式。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造成土地承包关系的混乱,土地流转无序进行从而成为纠纷发生的诱因,导致纠纷越来越多,也使得解决纠纷时欠缺可靠的依据。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是一种新事物,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如有的随便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有的把土地使用权流转作为增加乡村财政或集体收入的措施;有的用行政手段将农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严重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的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更多地招商引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并强迫农民长时间、低价出让土地经营权。这些问题如不加

以纠正,将引发许多矛盾,甚至动摇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还不完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不便于管理,而且也为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留下了隐患。口头协议的随意性造成接包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入,积极性不高。

(三)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

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农民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了还可以回来种田,心理踏实。因此,农民始终是惦恋土地,将来还依靠土地养老。也有少数农民对土地私有化心存幻想,认为承包期延长30年以后,到那时政策变了,土地就成为自己的了,而那时自己如果还没有由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现在又不争取包地,等于断了子孙财路,将来就后悔莫及了。正因为将来的后顾之忧,相当一部分农民都把土地看得十分重要,农民在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

(四)土地流转价格低制约着土地流转

当前虽然政策允许土地有偿流转,但是土地流转的价格极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是农民种地不合算,一个劳动力种地获得收入的远远低于打工的收入。二是土地流动范围窄。一些地方因缺乏信息中介,更缺乏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没有完全展开,土地使用权流转仅仅局限在村内,不能跨区域流动,流转范围小,交易量小,成交的可能小。如果由农民漫无目的寻找转让对象来完成交易过程,势必因效率低下而影响土地的流转速度。急于流转土地的农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以低价,甚至采到倒贴的方式把土地转给别人耕种。三是没有完善的中介机构为之服务。由于土地交易与普通商品交易又有很大的区别,其运作程序相当复杂,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流动涉及到多个主体,即所有权主体、承包权主体、使用权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交易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通晓如此复杂的转让程序,这就要求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之服务,如资产评估机构、土地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交易中心缺乏严重地制约了土地市场的发育。

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措施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符合党的一贯政策。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1.对受让人主体资格的界定进行规范。首先,受让人必须是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只有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适时地进行土地劳作,才能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会对农业带来永久性的损害。其次,受让人承包的土地数量也需要受到限制。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导致农村土地的垄断经营。若对受让人受让的土地数量不加限制,受让人会利用其经济优势垄断土地,造成一部分贫苦农民失去经营土地的机会,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不利于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2.规范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双方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此外还应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产权变更登记,需要公证的,可到政府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以利于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在管理上应简化程序,规范收费,以免加重农民的负担。

3.法律应明确规定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我国的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耕地退化严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家的多部法律都有耕地保护的规定,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流转的章节中第33条第1款第3项规定:“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而《物权法》草案中却没有规定此种限制,我认为土地的流转必须强调这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受让人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违反此项规定者,应由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行政处罚。

4.以市场机制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市场实现土地的流转,使土地在农户之间有偿转让和等价交换,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减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行政色彩,使欲的少数人员无机可趁。通过市场机制,使农户通过自由协商来实现对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也正体现了土地流转中的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

(二)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继续稳定并使之进一步发展完善。具体思路是:强化集体所有权,最大限度地放活承包权和经营权。绝对不可像有些人说的土地流转就要搞土地私有化。要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商品价格化,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在外流劳力较多、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要改变农户分散承包土地的经营格局,允许集体将土地调整集中连片,向社会公开发包,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三)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

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哪种形式流转,应由农户自主决定。即使乡村操作的土地流转,也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其次,是平等协商、有偿流转的原则。土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平等协商确定,乡镇不得干预。其流转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乡镇不得擅自截留。第三,是依法有序的原则。土地流转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土地流转中,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权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得擅自改变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剩余期限。第四,是规范操作的原则。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健全制度,严格程序。经管部门要组织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书,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当好流转双方的“中间人”,让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加强土地承包流转合同资料的档案管理,保证不受损坏,做到专人、专柜保管。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

由于土地依然是大部分农民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唯一依靠,因此承包土地无法向利润最大化方向流动。所以,进行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创新,就要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途径是先通过建立“承包地+个人账户”的双重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在积累一定的资金后,承包地的保障体制逐步退出,即将“承包地+个人账户”的双重保障体制向单纯的“个人账户”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化,弱化土地的社会政治稳定功能,还土地 以正常的生产要素性质,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 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国家要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时,国家应强制规定就业单位在支付工资报酬之外,还要为这些流动性极高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统筹费。让打工农民摆脱依恋土地的心理,促进土地流转。也可以用土地进行流转来解决打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具体办法是,可探索成立专门针对进城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由这种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农民在原社区所拥有的农地经营权集中托管。托管者将这部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集中起来,以招标的方式出租、出让给规模经营者。托管者以所取得和租金收入、红利收入、转让收入,支付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五)加快税费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正常流转

当前土地交易价格低,关键的就是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拥有成本太高了,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索取比较多。因此,应弱化所有权。弱化所有权不是取消所有权,而是减少甚至降低土地的税费。只有这样,农民的土地预期才会真正提高,土地也才会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才能促进土地流转。另外,要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为土地流动提供载体。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后,土地流转不仅仅局限在本村、本乡范围内,还能让外乡、外县甚至是外省的人来投资土地,从而打破土地流转的地域的限制,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敏感的要素市场,必须发展与规范并重,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有度、规范化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再次,要发展土地使用权交易中介组织,规范交易行为,减少土地流转成本。土地使用交易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交易过程,涉及交易主体各方,这就要求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为之服务。要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服务系统,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

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应建立一个公平、稳定的大环境,加快税费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会切实保障农民充分享有自己的权利,从而也能更好地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参考文献

1.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陈小君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马怀军,关于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6.朱广新,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建构的二元思路,《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7.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郭明瑞,《担保法》,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

9.[美] 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0.潘家年,《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李桂平,关于农用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思考,《中国农业研究》,2006年3月。

上一篇:小学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下一篇:简论我国民事诉讼财产保全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