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学生朱晓玲

时间:2022-05-03 07:07:06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学生朱晓玲

为了那一篇篇“动动笔”习作,我努力生活、努力观察、努力思考、努力品味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渐渐地,我会在一天的奔波后静静地坐下来,认真思考了,不知不觉中我成了有心人,成了一个懂得品味生活的小女生。

――朱晓玲

新生代感言

写作来源于生活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开学以来,我们的吴老师经常及时引领我们投身到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去,使我们对周围的人、物、事、景产生兴趣,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写下一篇篇“动动笔”习作。

为了那一篇篇“动动笔”习作,我努力生活、努力观察、努力思考、努力品味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渐渐地,我会在一天的奔波后静静地坐下来,认真思考了,不知不觉中我成了有心人,成了一个懂得品味生活的小女生。大到国家大事,小至路边的花花草草,都会写入我的日记里。我曾在上学的路上观察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我曾去菜市场与卖鸡头米的阿婆聊天,品味鸡头米的清淡味;我曾趁着淡淡的月色,欣赏那一树幽雅的桂花;我曾置身于紫砂馆,欣赏形态各异、构思奇妙的紫砂壶;我也曾读朱自清的《春》,品大闸蟹的美味,聆听那一句“桂花赤豆羹,白糖莲心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米。”精彩纷呈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为我们奉献出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更为我们展开了亮丽灿烂的写作天地。

新生代简历

2008年在“平江区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被评为“小荷花奖”。

2009年荣获第八届中小学生小荷当场作文大赛特等奖。

2010年荣获平江区“阅读之星”、校“谢玲玲才艺星”等称号。

2011年《花开的日子,有你真好》一文分别刊登于《姑苏晚报》、《新作文・小学生年度模范作文选》中。

2012年《敬文精神,人生导航》刊登于《苏州日报・教育周刊》

最近,分别在《姑苏晚报》《苏州日报》《消费者日报》《关心下一代周报》发表六篇文章。

陶醉那一抹金黄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 朱晓玲

又到了叶子凋零飘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中,我最爱的便是秋季里的银杏叶了。

秋天的银杏叶,没有了春天的嫩绿、夏天的肥美,却显得宁静幽雅和古色古香,让人不能忘怀。

站在树下抬头仰望,银杏树的叶子迎着穿破云层斜射下来的阳光,犹如荒野上绽开的一朵朵璀璨的花。它鲜艳夺目,仿佛可爱的精灵在树林间跃动着。它轻轻地折射着那一抹抹金黄,显现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平淡,是经历了一切风霜雪雨后彰显的丰满与圆润。

我喜欢这样既不深也不淡的一抹金黄,它没有金叶子的矜持炫目,也不像白芦花那样苍凉衰老,它如一位年轻成熟的妇人,一点儿也不夸张,也不故作羞怯。在人们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它泰然自若,显现出一种饱满的成熟和美丽。

一阵秋风吹来,叶子们恋恋不舍地挣脱了树的怀抱,在这些飘落的叶子中,有的像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有的似一把扇子悠闲地翻滚坠落,有的则像跳着芭蕾的舞蹈家轻盈地旋转落地。

看着这一片片飞落凡问的小精灵,我仿佛听到了寂寞的歌声,那是树枝挽留树叶的心声,那是大地拥抱生命的歌唱。歌声中没有哀伤,没有悲凉,只有对生命的热爱与赞颂。我聆听着落叶的歌声,忽然觉得,这快乐的歌声温暖了我的心房,在这落叶的歌声里,我感受到银杏叶的美丽风韵。

飘落的银杏叶静静地躺在地面上,呼吸着秋风的清凉,它看起来是那么凄美、那么悠闲。我喜欢银杏叶,更喜欢落满地的银杏叶,一地银杏叶,是我今生碎碎的爱。

教师点评

秋叶的静美,在本文中摆脱了单纯的绚烂,内涵丰富。“如一位年轻成熟的妇人”“泰然自若,显现出一种饱满的成熟和美丽”,既是对银杏叶的风韵的拟人化表达,又恰如其分地彰显了本文的风格。

(吴怡)

身边的男子汉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 朱晓玲

指导教师 吴怡

这个世界是由女人和男人组合的,缺一不可。我曾以为男子汉只能是那些大英雄大豪杰,他们英勇无畏、不惧生死,是凡人无法触及的,但读完王安忆笔下的那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突然觉得我们伟长二班的男生们也毫不逊色。

作为我们班的体育委员陆勇儿,身材魁梧但并不十分高大的他,跑步不算强项。可在刚刚过去的迎春长跑中,本因感冒而请假的他居然提出了上“战场”的请求。“作为体育委员,我不想拖班级后腿,也许我的一点点成绩可以提高班级名次……”带着这么一个目标,他气喘叮叮地跑完了1000米。虽然没有拿到名次,但没有人责怪他,这一刻的他让我心中生出一分敬意。他的坚强,他为了班级而努力拼搏的身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轻轻地问自己他是男子汉吗?努力、坚定,心中不忘集体和责任,这就是男子汉吧!

高智商王哲,此人才高八斗,勤奋好学,凡事信心十足。就冲着他那股对数学情有独钟的狂热劲儿,就让人敬佩不已。每当数学课上我们身处水深火热的险境时,只要他老将一出马,准没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男子汉为我们班争了不少气。

祁子涵,说起他,这可是一个“有女相”的男子汉呢!他整天一副文质彬彬的学者样子,说起话来也有一种稳重的绅士味道。同学们有不足的地方,他毫不掩饰,坦率地指出来;要是班里有事,他会积极站出来出谋划策、指点江山。英语口语很棒的他,为我们班争了不少光。为了一个问题,有时能执著地和老师争论半天。可谓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男子汉啊!

在我看来,强壮结实的“男子汉”比不过聪明可爱又幽默的“男子汉”,对女生不理不睬看起来很酷的帅“男子汉”比不过尊重女生的憨“男子汉”;裤子上破了洞的潮流“男子汉”比小过诚实朴素的土“男子汉”……

这是我们班的男子汉?不,我想不是的。作为他们身边的一名普通的女生,我认为在这段成长的岁月里,他们的性格、智慧会不断成长,成为青春之歌中的一个美丽音符;一段人生旅途的前奏。那时,男子汉的形象便会在我们脑海中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

教师点评

小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分别写出了“男子汉”中“不忘集体和责任”、“勤奋好学、信心十足”和“稳重执著”三种人物形象。多角度、多侧面地写出了班中富有阳光、有朝气的男子汉的共性。文章叙述生动,语调轻松幽默,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文章结尾寓意深远,写出了对班中“男子汉”的美好祝愿。

(唐俏华)

迷彩的记忆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 朱晓玲

指导教师 吴怡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短短五天的军训,六分之一个月,七十三分之一年,却真正让我明门并真切体会了坚持的意义。军训的每个场景都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个场景都如此生动美好。

当每天凌晨六点的哨声响起,我们每个人都以迅速的动作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天空依旧带着朦胧的夜色,气温也让人瑟瑟发抖。而寒风中,那些挺立着的身影,却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在七子山深沉的怀抱中,写下一篇篇壮志雄心。

站军姿,齐步走……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训练,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一二一,一二一……”大家踏着不太整齐的步伐,只听“立定”一声令下,同学们都停住了脚步。我们练习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立正、稍息和跨立。“立正,两脚张开约60度,脚跟并紧,站直并两手伸直,大拇指按在食指第二关节,中指贴紧裤缝;两肩张开,脖子伸直,抬头,挺胸,收腹,两眼平视前方。”就这样,一长串的解说后我们边站军姿边接受教官的检查。“两肩张开,两眼平视前方……”很多同学自己不注意的一个个小毛病被教官尖锐的眼神锁定并耐心地纠正,与其说我们辛苦,不如说教官比我们更辛苦呢。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每次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踏入食堂,尽管没有像在家中的大鱼大肉伺候和学校的伙食相比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我们仍像饿狼一样虎视眈眈地盯着饭菜,虽然这些饭菜淡而无味,但当时我们还是狼吞虎咽,吃饱最重要嘛!

再说说晚上就寝吧。训练基地的床都是硬板床,十个人住一个宿舍,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家早已睡惯了柔软舒适的床。刚到的头两天晚上我辗转难眠,半夜里不是被冻醒,就是浑身不自在。可是连续几日的锻炼,我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持,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军队生活的艰苦和朴素。

军训留给我的不仅是折磨,也是一次历练。这是我第一次吃这样的苦,但我挺过来了,没有屈服,我真正长大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已经脱胎换骨了。记得军训的几天中,我一直盼望军训生活赶快结束,可是今天结束了,我又很怀念。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拍拍胸膛说:“我能行!”我不会再用泪水代表我的软弱,而是昂首挺胸面对困难!

教师点评

对这批天之骄子来说,第一次远离父母这么长时间,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过艰苦的生活,第一次接受艰苦的训练,一切一切都是考验。晓玲此文,写的是吃饭睡觉训练这些普通事,可是在军营这个环境中,这些普通事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孩子们在这些小事中一次次经受着锻炼,晓玲用朴素而真实的文笔记录这段难忘的经历,是非常可贵的初中生活实录。

(吴怡)

桂花赤豆糊圆子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 朱晓玲

指导教师 吴怡

苏州人会吃不是吹的,到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天气渐渐凉了,皮市街花鸟市场旁那热气腾腾的桂花赤豆糊圆子又刺激了我的味觉。

那里的圆子是我每逢秋冬季必吃的美味。江南人喜爱甜食,很多城里的老苏州都早早排队等候了,当我这个“小苏州”前来品尝时,队伍已经快要堵塞这条皮市街了,不过人们丝毫没有被这阵势吓倒。的确,一碗香香甜甜糯糯暖暧的赤豆圆子下肚,感觉这日子也是甜蜜蜜的。

终于等到了这碗“珍贵”的桂花赤豆糊圆子。圆润透明的小圆子泡在浓汤中,看上去像一个个漂浮的白色圆球,又像一粒粒珍珠镶嵌在琥珀里。慢慢地搅动,从被赤豆浸红的浓汤里柔柔地飘出一缕一缕的清香,那是桂花和赤豆的香味。小心翼翼地用勺子舀起一个小圆子,柔韧而富有弹性,吃在嘴里细嫩爽口,桂花的香味浸透其间,唇齿留香,慢慢咽下去,余香不绝。舀一勺飘散着桂花浓香的赤豆羹人口,品出香甜,甜蜜不已。倘若穿越时空,我想回到旧时的弄堂里,耳边传来那一声声“桂花赤豆羹,白糖莲心粥……”

不由为自己生在苏州感到庆幸。

教师点评

桂花赤豆糊圆子独特的风味让人垂涎欲滴,作者运用“总分总”构段,一连串的叠词、比喻手法写出了小吃的形色味,描述生动,我们仿佛尝到了桂花赤豆糊圆子的香甜。结尾引用苏州充满独特韵味的传统叫卖声,读来特别亲切。

(唐俏华)

我看朱晓玲

朱晓玲接触写作是在一年级,最初是语文方老师要求写周记。我知道,老师是想让孩子们用最真实的笔触、最直白的话语记下一周内印象最深的事情,留住童年难忘的记忆。

对于这个要求,我非常支持,于是就为她买了漂亮的日记本,让她开始写作的尝试。由最初的一句话,写到两句话、三句话,就这样越写越长,越写她的词汇也越丰富。二年级时,《爱心班级》、《开学,老师发红包啦》分别刊登在《小学生世界》和《姑苏晚报》上。第一笔稿费令她兴奋不已,买了糖果带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从此,朱晓玲写作兴趣与日俱增。三年级时有了大作文,老师不规定写周记了,我便为她开通了QQ空间,她的眼界一下子打开了,记录自己的日志,欣赏好友的日志,常常乐此不疲。

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暑假,朱晓玲考入了一所理想的中学――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更值得庆幸的是遇到吴怡这样的好老师。吴老师一直让孩子们记日记,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动动笔”。记日记的每一天对孩子来说都是很辛苦的,每天写完作业,她都要同想一下当天可用于日记的题材,在一张纸上列出提纲,然后再动笔。吴老师对学生们的每篇日记都会认真阅读,还总是写些鼓励的话语激励孩子,奖赏写得好的孩子免做一次。每次免做朱晓玲都开心得不得了。正是吴老师的鼓励让她取得了这样喜人的成绩,真让我打心底里有说不出的感激。

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到现在的洋洋洒洒,在写作的道路上,她的每一次进步都令我感到欣喜与幸福!真心希望她能一直热爱写作、笔耕不辍,在写作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成功!

――朱晓玲的妈妈

她个头不高,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一条马尾辫梳在脑后。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很普通的女孩,她的笔下却是一个美妙、动人的世界,她就在我们身边,她就是朱晓玲。

朱晓玲就坐在我前面,上课时的她总是神情专注,思考时的她总是不苟言笑,十分严肃认真,要是课余空闲,她也会来找我这个“邻居”说说话,开个小玩笑。而这个小小的身躯中的能量是巨大的,走路做事雷厉风行。她有一副好嗓子,唱得了越剧,还能朗诵诗歌。当她聪明的大脑转动起来时,解决复杂的方程组,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美的文章都不是难事。她的许多文章都刊登在媒体上,出现在老师的PPT上,在同学们中间传诵。

元旦放假后的第一天,我在校门口看见了正在寒风中执勤的朱晓玲,身穿红色外套、黑色裤子,一副干练的样子。我走过去,她笑着面对我,感觉风也没有那样冷了,心里暖洋洋的,这就是我眼中可爱、睿智的朱晓玲。

――同学 黄嘉禾

课上课下,我们不难看到她活跃的身影。

在我心中,她永远是好学生的典范,她的文章总是洋溢着自然清新的气息,她的见解也总是全面细致。

她是个努力了就要收获成功的人。之前一次数学测试,她略落后他人,但她不甘心,奋起直追,一下子冲到了前几名,我很佩服她那股狠劲儿。

更扎根我脑海的,是她不同于同龄人的直率和她邡孩童般的可爱。她总是畅游在自己梦想的海洋里。想妈妈了就愁,回家了就乐,痛了会哭,甜了会笑,和孩童一样的她依然用圆乎乎的小身躯融入有棱有角的世界,和有棱有角的行人擦肩而过,却能依旧保持自己的“圆”样,丝毫不变。

再纯真的人比起她来也都显得“狡猾”。

――同学 吴歆颖

苏州小娘鱼朱晓玲

家访的时候,要拐到一条深深的小巷里,再在小巷里七拐八弯地转一会儿,才找到朱晓玲的家。这深深小巷,大概就孕育了朱晓玲这个小娘鱼最初的苏州气质吧!

朱晓玲长得很苏州,鹅蛋脸,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她自己按照少女爱美的标准觉得稍微丰腴了些,我倒是觉得正好。)朱晓玲的爱好很古典,在大家都唱着《江南style》等神曲的时候,朱晓玲一开口却是“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她喜欢的东西,也都很江南――鸡头米、桂花银杏、官兴茶壶,她把自己的苏州气质、江南底蕴融于这些景物中,笔下自然,气韵生动。读着这些文章,活脱脱一个苏州小娘鱼便站在我们眼前了。

所以说啊,写作,就是离不开你生活的那片水土。江南风物是朱晓玲源源不断的素材之泉,而她也愿意去亲近,去追寻,去撷取,故而所获颇丰。短短一个学期,她自己投稿发表了六篇文章。最近,她又把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好好儿琢磨了一番。这个苏州小娘鱼啊,该不会要把自己送到瑞典去吧!这个我不敢预言,但是朱晓玲“最中国”“最江南”“最苏州”的写作追求,起码对她自己来说,是一条既合乎个性又合乎她的成长土壤的风光旖旎的路。

小娘鱼:苏州方言,小姑娘。

――任课教师 吴怡

上一篇:“抓狂”试解等 下一篇:倔强是我的名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