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的教学

时间:2022-05-03 05:37:20

“年、月、日”的教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班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探究;个性;自主;小班化

一、背景

前几天,我观看了一节有关三年级“年、月、日”的教学视频。观课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前面的1、3、5、7单数月是31天,而后面8、10、12双数月是31天?为什么把2月的天数变少?大月、小月的排列,看似有规律,又没有规律。直到这节课结束,没有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教师也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资料。

带着这个疑惑,我翻开了《小学教学设计(数学)》中刘莉教师的《教师应以学生为镜》的文章。刘教师所写的访谈对话和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刘教师说:“要对数学有彻底的理解与领会,就必须深入其深层的思想之中;要探寻数学的目的和用处,知道人们创生它的动机;知道这些概念和结构的创生背景;不仅要给出砖石和灰浆,还要给出宏大的宙宇……”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教授了“年、月、日”一课。

二、案例描述

课初,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整理2012年、2014年的年历表,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示公历12个月份及其天数。我让学生观察表格,你从中发现12个月在天数上有什么排列规律?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生1:1、3、5、7单数月是大月31天, 8、10、12双数月是大月31天。

生2:如果把2月变成30天,从7月和8月的中间隔开,8月前面各个月的天数排列是有规律的,7月份后面的各个月的天数排列是有规律的。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继续观察表格,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3:为什么7月和8月相连的两个月都是大月,其他的大月却是分开的?

生4:为什么2月份的天数最少?

师:以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其中一个问题,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思考整理,达成共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搜集整理资料,解决了疑问。

组1:我们组选取了第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从埃及太阳历逐渐修改演变而来的。这种历法将1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外加剩余的5天作为年终节日。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依据埃及太阳历制定了儒略历法。儒略・恺撒出生的日子是在7月份,为了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这个月必须是大月,所以天文学家便将单数月份定为大月。公元前9年,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修改了历法。奥古斯都出生在小月中的8月,元老院把儒略历的第八月改称奥古斯都月,8月就变成31天了。为了避免7、8、9月连续三个月都是大月,元老院就把9月改为30天,10月为31天,11月为30天,12月为31天。

组2:我们组选取了第二个问题。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相差的这一天放在二月份。在古罗马,2月份是处死犯人的月份,人们希望这个月能快一点过去,所以二月份比小月少了一天。儒略历法中,二月份在平年是29天,在闰年是30天。奥古斯都修改历法时,二月份在平年是28天,在闰年是29天。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列表板书,通过列表对比法,使学生明确了历法的演变过程和异同点。

师:有同学对历法的演变过程作补充吗?

生5:儒略历法实施时,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们,却不了解改历的实质。结果当时罗马执掌颁布历书的祭司竟把原来历法上规定的“每隔三年置闰”误解为“每三年置一闰”。公元前9年,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一个差错,所以奥古斯都修改了历法。

生6: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实际上叫“格里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对“儒略历”又进行了修改,规定被4整除的年为闰年,但是整百年只有被400除尽才能是闰年。

三、案例分析

以大数学观的角度进行备课。我在备课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跳出教材,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进行交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问题分析、解决过程。学生在质疑、答疑过程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小班化教学,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上一篇:语文课堂中感性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下一篇:以企业文化创新推动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