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时间:2022-05-03 05:10:43

如何使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教育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早昭示了教育生活化的意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需要生活得教育,用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处处皆科学”,生活是科学的本源与归宿,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科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服务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

那怎样在教学中实现生活话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课教学应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科学教育应该与生活结合,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同时,科学教学也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教材资源,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在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科学,让这些生活中的科学来唤醒学生的好学之心,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老师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糖水来解解渴。这儿只有几颗大冰糖,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糖水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把冰糖敲碎了再放到水里。” “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用筷子搅拌。”……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二、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皮筋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尽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拓展活动。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服务。实践是科学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科学教育要与生活沟通,我们应该赋予学生日常生活以科学性,引导学生过有科学意义的生活。纵览小学科学教材,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在课内,行动见课外,采用组织实践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践履中加深科学体验,顺利地从“认识知识”过渡到“实践应用”最后到“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试论如何加强学生历史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