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县绿肥发展研究

时间:2022-05-02 09:46:02

马龙县绿肥发展研究

摘要 概述马龙县绿肥发展现状,从绿肥发展历史、发展经验及改良土壤出发,分析当地绿肥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前景进行展望,可为马龙县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肥;发展现状;土壤改良;云南马龙

中图分类号 S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19-02马龙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西距省会昆明112 km,东距曲靖市府22 km,位于东经103°16′~103°45′,北纬25°08′~25°37′。全县平均海拔2 000 m,最低海拔1 772 m,最高海拔2 493 m,年均温13.6 ℃,全年总积温4 949.4 ℃,年均日照时数2 208 h,无霜期241 d,年均降雨量991.5 mm。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50.43%。全县辖五镇三乡(通泉镇、纳章镇、王家庄镇、马过河镇、旧县镇、马鸣乡、月望乡、大庄乡)64个村民委员会。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0万人,农村劳动力10.6万人。全县国土面积1 614 km2,耕地总面积4.0万hm2,其中水田0.8万hm2。土壤划分为8个土类,分别是红壤(83.1%)、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冲积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2.58万hm2(水稻0.47万hm2,大麦0.78万hm2,玉米0.67万hm2,马铃薯0.66万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4万hm2。种植的优势农产品有烤烟、蔬菜、万寿菊、优质水稻、饲料玉米等。

全县常用耕地4.0万hm2,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山沟两旁(冲积扇)和山区、半山区丘陵、山槽、山洼、石旮旯等地域。水田多分布于盆地和箐沟、河谷、山洼两旁,山区大多为旱地,半山区和部分山槽、箐沟地带,兼有水田和旱地。全县耕地平田坝地较少,旱坡地多,地力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据调查分析,全县现有耕地中,肥力较高的耕地约有0.38万hm2,占9.5%;中等肥力的耕地0.68万hm2,占17.0%;肥力较低的耕地2.94万hm2,占73.5%。

1 马龙县绿肥发展现状

1.1 1980—2011年马龙县绿肥种植面积完成情况

根据马龙县农情统计资料,1980—2011年马龙县每年推广种植绿肥(以苕子为主)面积1 600.00~3 533.33 hm2。完成年绿肥种植面积达0.20万hm2的有9年,即1980年种植3 000.00 hm2(其中水生绿肥红萍2 000.00 hm2),1981年种植3 133.33 hm2(其中细绿萍、红萍2 133.33 hm2),1989年种植2 330.67 hm2,1991年种植2 071.45 hm2,1995年种植2 053.33 hm2,2002种植3 204.73 hm2,2008年种植2 034.60 hm2,2009年种植2 800.00 hm2,2010年种植面积3 533.33 hm2,2011年种植面积400.00 hm2,绿肥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是1986年,种植1 600.00 hm2。近年马龙县绿肥种植面积稳定在2 666.67 hm2左右的发展水平。

1.2 马龙县绿肥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近20年来,随着城乡建设、县属企业及乡镇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常用耕地不断流失,且是永久性流失减少。持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除原有支柱产业粮作和烤烟外,又产生一些新产业,如万寿菊、蔬菜、药材等。马龙县每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逾2.67万hm2,烤烟移栽面积6 000.00~6 666.67 hm2,万寿菊种植面积逾666.67 hm2,蔬菜播种面积1 333.33~2 000.00 hm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逾666.67 hm2。因此,发展绿肥,与粮作、经作、城乡建设争地矛盾日显突出[1]。

1.3 持续稳定的绿肥发展,需要创新的科技支撑、体制管理和持续稳定的政策扶持

根据马龙县47年的绿肥发展实践,在绿肥品种上选定光叶紫花苕和毛苕两大当家品种,虽然不断进行品种繁育筛选和调种调剂,但仍然出现品种退化、混杂严重的现象,生长力降低。新品种的引进更新,种植利用新技术的探索改进,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持续稳定的政策扶持,这些都是马龙县绿肥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 马龙县绿肥种植利用效果

2.1 旱地水田绿肥种植利用效果

1991—1992年马龙县实施绿肥“丰收计划”,项目通过县级成果验收鉴定。据县农情办统计并经检查认定,1991年马龙全县9个乡(镇)共完成绿肥(以光叶紫花苕品种为主)种植面积2 071.45 hm2,占计划(2 133.33 hm2)的97.10%,其中旱地绿肥1 511.73 hm2,水田绿肥559.72 hm2。据全县11个测产点加权统计,旱地绿肥平均产鲜草24 945 kg/hm2,水田绿肥平均产鲜草12 540 kg/hm2。

1992年4月11日,由县科委主持,组成有省农科院专家、县委领导参加的验收组,对纳章村公所的86.53 hm2绿肥样板(其中一发田绿肥样板73.20 hm2,旱地绿肥样板13.33 hm2)的鲜草进行现场验收。水田绿肥样板,据9个测产点验收,产鲜草11 490~24 120 kg/hm2,平均产鲜草17 970 kg/hm2;旱地绿肥样板,据3个测产点验收,产鲜草19 350 kg/hm2。

水稻生产中,据纳章乡3个测产点产量和经济效益核算,翻压绿肥平均产稻谷5 071.50 kg/hm2,比对照增产522.00 kg/hm2,增幅11.47%,净收益比对照增加555.90元/hm2。玉米生产中,据旧县镇2个测产点产量和经济效益核算,翻压绿肥平均产玉米3 388.50 kg/hm2,比对照增产825.00 kg/hm2,增幅32.18%,净收益比对照增加475.05元/hm2。

2.2 水生绿肥放养利用效果

1976年春,省农业厅在保山地区召开全省推广稻田养萍经验交流现场会以后,马龙县农业局农技站迅速在该县王家庄公社王家庄大队的6个生产队开辟了稻田养萍试验示范点。农科人员通过亲自收集当地的自然萍种,当年冬季进行盖膜保种,第2年红萍繁殖取得成功,大田移栽后放养水田红萍逾6.67 hm2。据上、下王家庄2个生产队2个测产点产量实收结果,放养红萍的稻田平均产稻谷3 945.00 kg/hm2,比对照(不放养水田红萍)增产稻谷615.00 kg/hm2,增幅15.59%。

稻田养萍(红萍)的关键在于盖膜保种。每年秧田拔秧后的6—11月是利用秧田繁殖红萍的大好时机,此时气候温和,红萍生产速度较快,只要冬季注意盖膜保种,次年大田用种就有保障。1979年,全县人工放养红萍超过200.00 hm2。1980年以后,红萍放养已发展推广到全县30%以上的水田上,每年红萍放养面积超过2 000.00 hm2。

1980年,马龙县开始试养从东德引进的细绿萍。细绿萍比红萍养分含量更高,并且萍体硕大,生产繁殖速度比红萍快,抗寒性能比红萍强,冬季不用盖膜保种,只需将萍种放于背风的水面养殖即可,放养细绿萍具有投资小、省工省时、效果显著、易于推广的特点。1981年,全县人工放养红绿萍800.00 hm2;包括红萍在内,全县放养水生绿肥逾2 000.00 hm2。经化验分析,细绿萍含的养分比红萍高15%。将细绿萍放养于大田稻棵间,相当于给水稻追施用1次农家肥,水稻收割后又相当于给小春作物施压了1次底肥。

据通泉、旧县2个测产点产量实收结果,放养细绿萍的稻田比对照(不放养细绿萍)平均增产稻谷1 072.50 kg/hm2,增幅28.75‰,稻田养萍结合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更可观。

2.3 绿肥种植的土壤改良效果

1982—1984年,马龙县农业局协作承担由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省农业厅主持的“云南省红壤改良技术大面积推广”项目,推广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是红壤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1983—1984年,马龙县农技站在全县连续2年种植绿肥(苕子)和连续2年施用有机肥(以绿肥为主要原料堆制的有机肥)30 t/hm2的旱地水田耕地上设立55个土壤肥力监测点,进行前后2次(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前取土1次,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2年后取土1次)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酸碱度3个项目的化验分析。其中,有机质增加的测产点有24个,占2年监测点总数的43.64%;其他31个监测点与未改良前的有机质含量水平持平。在24个有机质增加的监测点中,有机质含量增加1%以下的监测点有18个,增幅为0.02%~0.76%,平均增幅0.39%。

2.4 马龙县耕地地力发展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马龙县的绝大部分耕地为中低产田地,土壤干、酸、瘦、薄、黏,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差。经过48年的绿肥种植改良,改良效果较好。多年推广种植绿肥改良,包括增施有机肥等其他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马龙县的耕地土壤普遍得到改良,耕地土壤肥力得到提升[2]。据初步分析评估,部分耕地土壤提高一个肥力等级。按低等、中低等、中等、中上等、上等5个肥力等级划分。一发田面积,从未种植绿肥的1963年前的6 666.67 hm2(习惯面积)减少到近年的5 333.33 hm2左右,有1 333.33 hm2一发田变为两发田;有4 666.67 hm2耕地(标准面积)从低田田地演变为中低产田地,从中低产田地演变为中产田地,占目前全县2.15万hm2(标准面积)中低产田地的21.74%;有1 333.33 hm2中产田地(标准面积)演变为高产田地,占目前全县7 866.67 hm2高产田地(标准面积)的16.95%。

3 马龙县绿肥发展的基本经验

3.1 一个保证

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惠民好政策,有清淅、科学、可行的发展思想,是马龙县绿肥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3]。

3.2 一个支撑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绿肥种植利用技术规范是支撑马龙县绿肥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绿肥苕子属豆科作物,根系长有大量根瘤菌,具有把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化固定在土壤中的特殊功能[4]。顺应其生长繁育规律,满足其在生长繁育过程中的需求,能够提供大量优质有机肥料、饲料、改良土壤,为人类创造财富。

马龙县在48年绿肥推广种植的实践过程中,在繁种、播种量、播种时间、科学施肥、田间管理、苕青适时翻压时间、翻压数量、绿肥后效利用、饲用、土壤肥力监测、技术培训等各个环节,不断总结完善,提出一整套适合当时情况的绿肥技术规范(实施方案),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对马龙县绿肥持续、稳定发展起到技术支撑作用。

3.3 一个基础

训练有素的农业科技队伍,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是马龙县绿肥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数十年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马龙县逐步健全完善形成县、乡(镇)、村、社4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有一支训练有素、不断更新的农业科技队伍。结合绿肥种植任务,每年都适时举办科技培训会,召开科技现场会,使马龙县每年的绿肥工作有序、有效开展[5-7]。

4 马龙县绿肥发展的展望

48年的绿肥种植利用,一发田及中低产田地面积逐步减少,耕地土壤改良效果显著。但马龙县目前仍有一发田近5 333.33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80%以上;中低产田地21 466.67 hm2,占全县总耕地(4.00万hm2标准面积)的50%以上。种植绿肥改良土壤,利用其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改良土壤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利用现代科技、经济手段和其他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永恒主题。展望“十二五”、“十三五”,马龙县的绿肥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

5 参考文献

[1] 西北干旱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简介[J].甘肃农业科技,2010(3):3.

[2] 恢复稻田绿肥生产增粮高效提升耕地质量[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2):3.

[3] 范厚明,梁黔云.高海拔地区粮—绿肥分带间套轮作技术这[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B12):54-56.

[4] 陈惠清.红花草压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广西农学报,2006,21(4):1-2,55.

[5] 聂军,廖育林,彭科林,等.湖南省绿肥作物生产现状与展望[J].湖南农业科学,2009(2):77-80.

[6] 王秀芝.绿肥对土壤的培肥改土作用和合理利用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6):92,89.

[7] 孙建,刘苗,李立军,等.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4):221-225.

上一篇:大学新生理往的思考 下一篇:极端天气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