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多校区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5-02 08:12:44

关于高校多校区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近几年各地高校合并现象渐多,多校区大学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出现,有些高校已经不仅仅是同一城市不同校区的存在,还出现了异地多校区的情况。多校区校园的存在虽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潜在的挑战也不可回避――新旧办学模式骤然转变,由原来相对集中的校园,扩展为多校区共存的多层次格局,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人据此发问,一所高校,大多是多校区同时办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区和校区之间如何保持大学文化的一体性?如何继承和发扬已有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氛围,并构筑一个各校区各具特色但保持一体性的校园文化?这些都是摆在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一、建立“一个大学”管理理念,确定校园文化主流

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同大学在文化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大学,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学术成果应该包括学术方法的演进和自由探索的气氛,这将由大学扩散至全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学所培养的人,一批批地走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所带去的除了所学得的科学技术,还有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因此,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是垂直型的(对教育系统),又是放射型的(对全社会)。在科技发展空前迅速、社会生活变化急剧的现在,大学的这项任务比过去更为突出、更为沉重了。

一所大学,必将有她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多校区办学在注重灵活多样的管理的同时应更加注意整体实力的凝聚,即“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尽管各个校区的历史和传统可能不同,但作为一所大学,必须在管理上具有相对统一,才能促进各校区寻求文化上的共同点和发展上的一致性。“一个大学”的理念是实现多校区大学团结的首要管理基础。大学的宗旨是反映自身的使命和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因此不仅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也是凝聚整个大学的精神力量,是团结各个校区的灵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 东南大学的“止於至善”、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校训表达了各个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体现出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精神,规范行为,指导办学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统一的文化积淀也促使各个校区的校园文化有了明确的方向,树立了一个大学整体形象,确定了校园文化主流。因此,确定学校的校园文化主流、建立“一个大学”的理念是多校区大学塑造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注重核心校区的辐射作用,建立起以核心校区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相对统一性。

二、树立“特色文化”观念,鼓励各校区个性发展

鲜明的特色应当是校园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意味着更加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多校区大学的发展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所决定的,也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灵活性的表现。我国目前的多校区的组成情况大概分成这样三种:

(1)“特色并行,互补统一”。是指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系的多校区高校。该种类型学校一般是学科门类多,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综合性大学,其优势是各学院享有很大的自,所以逐步形成自己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发展的必然。由于各分校区的相对独立性,所包容的学生层次是比较全面的,所以对于校园文化来说,结合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比较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理工科学院聚集校区的科技活动,文艺类学院聚集校区的艺术类活动等,各校区的百花齐放中渗透学校育人的宗旨和理念,特色并行并互相互补,逐步形成一个巨型大学的整体文化。

(2)“确立核心,文化辐射”。是指核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所在地,教学组织及其管理统一安排的多校区高校。在这类高校中,多校区存在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学校的合并,因此除了核心校区之外,分校区也有着相对独立的结构模式。确定核心校区对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核心校区占有着大多数的学生和资源,学生层次完整,设施齐备,自成学校的最成熟的工作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核心校区的校园文化特色就是该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并加强对其他校区的文化辐射作用。同时其他校区作为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补充,在与核心校区保持一致的同时发展特色工作。

(3)“层次分明,相得益彰”。是指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进行管理的多校区高校。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学校由于发展的需要在自己的校区之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校区,以满足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该模式下运行的学校一般是在核心校区直接领导下,进行条块管理。很多高校都采取了这种方法,按照学生的年级层次来进行校区的划分,造成了分校区学生构成单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校区学生的层次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校区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导向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深度和侧重点的文化主流。在一些高校中,低年级学生聚集的校区,多从文艺类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入手铸造活泼健康多彩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挖掘自身潜能;而高年级学生聚集的校区多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入手铸造严谨求实奉献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找准自身位置。虽然各校区特色不尽相同,但是层次分明的特色能够良好的结合在一起,让完整的育人效果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总体说来,各个校区都有不同层次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校园文化也应该在大前提一致的情况下,结合自身校区学生特色树立校区的特色文化。只有立足于特殊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培养专门人才。

三、疏通交流平台,拓宽沟通渠道,构造多校区“校园一体化”

多校区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但是多校区给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可回避的。校区之间寻求的共性和个性发展是站在学校的整体规划高度来进行的,因此,校区之间及时的实时的交流和沟通工作是各多校区高校应解决的问题。构建信息上的“一体化校园”问题摆在了众多教育者面前。

(1)建设统一高效的校园网络,使校园文化在网络上融为一体。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多校区大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建设统一的校园网络,可以将不同校区之间的各种校园文化信息集中在一个系统内,树立“一个大学”的意识;不同校区之间能够实现网上课件的下载共享,在不同的校区精彩讲座、活动能够实现实时连接收看,并进行图书馆语音、视讯的点播等功能,使原本差异明显的校园文化在网络上融为一体。校园网络的建设对多校区大学在管理和教学两个层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国内不少合并后的多校区大学目前已经对校园网络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改造,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等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现阶段最流行和实时的手段之一,各多校区高校要及时利用这个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进行投资和改善,完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加强多校区间的合作,有效采取各种竞争交流措施。各校区文化的有机结合才是一所大学完整的校园文化,同时,学校也应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制度上的有力保证来促进各校区的交流和发展,树立明确的校园文化导向,让各校区有着明确的统一方向,求大同,存小异,从而达到“校园一体化”。一般说来,日常工作的统一要求和竞争的统一标准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除了网络信息的传递外,人、活动、资料、宣传的互相有机结合是各校区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人与人的工作沟通、活动与活动的竞争,资料与宣传方式的交流,让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者、参与的学生、渗透的育人理念都有着与学校相一致的方向,在各具特色的同时构筑丰富的校园文化。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团委

上一篇:浅谈高职数学教学活力 下一篇:论职业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