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合理用药问题

时间:2022-05-02 08:02:45

小儿腹泻的合理用药问题

感染性腹泻病的抗生素选择

对大多数病例来说,抗生素不会对胃肠炎的整个病程起很大的作用。针对一定的生物体应用某种特效抗生素,能够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减少排便,因此可以减少生物体的传播。最好参考药物敏感试验。

水样便腹泻患者 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患者多可自愈。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选用抗生素治疗。

黏液、脓血便患者 约占30%,伴腹痛或里急后重,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粪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和吞噬细胞,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下列一种抗菌药物治疗。①大肠杆菌: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吡哌酸、诺氟沙星、呋喃唑酮、某些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黄连素等。慎用有肾毒性抗生素,有利于减少肾损伤。②胎儿空肠弯曲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甲红霉素,还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氟哌酸等对空肠弯曲菌有效。③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庆大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④鼠伤寒沙门菌: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肟、头孢他啶有效。⑤金黄色葡萄球菌:立即停用原来的抗生素,可用万古霉素、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新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或双氯西林)。⑥伪膜性肠炎:万古霉素、甲硝唑、杆菌肽。⑦阿米巴病:甲硝唑、甲硝黄酰咪唑、甲乙醇咪唑、双碘喹啉。⑧贾第鞭毛虫病:甲硝唑、甲硝黄酰咪唑或丙硫苯咪唑、呋喃唑酮。⑨隐孢子虫病:大蒜素、甲红霉素、阿齐霉素、螺旋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等。⑩真菌: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氟啶酸、氟哌酸、甲氟哌酸、环丙沙星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刚问世的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因此,一般认为新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在儿科应用,但应非常慎重,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合理用法是每日10~20mg/kg,连用3~5天。氨基糖苷类药物在儿科的应用,也应按卫生部有关的规定。

控制耐药菌株产生的措施①选用敏感药物;②联合用两种抗菌药物,加用抗菌增效剂TMP,合理轮换应用;⑧足够的剂量和疗程,一般疗程7~10天,直到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转阴,必要时继续1个疗程:④对个别特殊严重病例可首选或试用最新抗菌药物,如第3代头孢菌素。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思密达 用法:每包3g,2~12个月龄每次1/3包,每日3次:1~2岁每次1/2包,每日3次;2~3岁每次1/2包,每日4次;>3岁每次1包,每天3次;溶于30~50ml液体中口服。

止泻药物

抗动力药 抗胆碱药(如颠茄、阿托品及654-2等)。这些药物疗效差、不良反应大,现在很少采用。

阿片受体激动剂 复方樟脑酊、可待因,可减少肠蠕动及减少肠分泌,曾用于治疗迁延性腹泻,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并可成瘾。苯乙哌啶及氯苯哌酰(易蒙停),均可作用于肠道阿片受体,也具有抗肠蠕动及分泌作用,但其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认为不易产生阿片类不良反应。

抗分泌药 阿司匹林、消炎痛、氯丙嗪、异丙嗪。用阿司匹林和消炎痛通过其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减少肠液分泌,达到止泻目的。

吸附收敛剂 次碳酸铋、鞣酸蛋白等。在急性腹泻恢复期大便次数仍较多者,可适当选用。次碳酸铋有保护胃肠黏膜及收敛止泻作用,口服剂量每次0.3g,每日3次。鞣酸蛋白口服后胃内不分解,到小肠分解出鞣酸使蛋白凝固,有收敛止泻作用。剂量每次0.3~0.9g,每日3次。

微生态疗法

微生态制剂 ①丽珠肠乐(回春生):为双歧杆菌活制剂,每胶囊0.5g含0.5亿活菌。小儿剂量每日1~2g,分2次口服。真菌感染时剂量加倍。也可用其菌液保留灌肠,每次20ml,每日2次,连用3日。②培菲康:小儿剂量每次1~2粒,每日2次口服。⑧促菌生:小儿剂量每次2~3粒,每日3次口服,疗程3~5天。④妈咪爱:2岁以下每次1袋,每日1~2次口服;2岁以上每次1~2袋,每日1~2次口服。注意调服时水温<40°C。还可加入到牛奶、饮料、幼儿食品中服用。⑤乳酶生(表飞鸣):小儿剂量每次0.3~0.6g,每日3次口服。⑥有报道,蜡样芽孢杆菌制剂(源首胶囊)治疗小儿腹泻获得满意疗效。

上一篇:小儿腹泻病的预防 下一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