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时间:2022-09-08 01:48:02

全球发病概况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在许多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腹泻病是小儿死亡的第十位原因。一项调查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20万人需要住院治疗;每年有400万儿童死于腹泻,故WH0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在我国,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本病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仍然较高,尤其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因此,腹泻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粪-口途径;其他生物体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日托中心)传播。有些是通过受感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的;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发生在冬季,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发生在夏季。

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小儿每年每人次平均发生腹泻3.2次,5岁以下小儿死亡率每年为4.9%o,与以前的13.6‰和5.6‰相比有所下降,主要见于1岁以下儿童,它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21%,每年死亡250万。在阿富汗,10岁以下小儿死亡的第1位原因是腹泻。

感染性腹泻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是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的第1位原因。据调查,我国农村5岁以下小儿每年患腹泻2.01±0.03次/人,其中婴儿为4次左右;城市每年0.45±0.03次/人。以此计算我国5岁以下小儿每年有1.7亿人次患腹泻,导致4万多小儿死亡,无疑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正常儿童每日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有较大差别,例如母乳喂养儿粪质较稀,每日排便6~8次较为常见。与平时习惯比较,如粪便忽然变稀,便量或便次明显增多,尤其引起脱水、体重降低或生长发育障碍等后果时,称之为腹泻。腹泻病程2个月者为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由肠道感染所致,慢性腹泻常与营养不良相关。

我国的发病概况

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根据全国各地的统计资料,小儿腹泻占儿科同期总住院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浙江23.14%,福建25.5%,湖南23.99%,江西17.5%,贵州14.43%,河北12.4%。在湖北的农村中,有的小儿1年发生腹泻3―4次,平均每人每年发生腹泻1.28次。浙江1年内重复发生腹泻者占62.51%。但小儿腹泻的病死率远远比国外低,河北为0.83%~0.92%,江西2.5%,福建1%,贵州0.79%。患病年龄

发病季节

发病季节受地理环境及气象变化的影响,一般1年中发病有2个高峰,如北京地区一个高峰是在6~8月份,称为夏秋季腹泻,此时期主要的病原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另一高峰是10~12月份,称为冬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各地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及气象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广东报道,腹泻的流行与当地的气象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分析,广东北部温度湿度较低的地区其流行较南部为早,每日温差较大的季节,相邻2个月的月平均温差在全年中为最大者(3.4~5.3℃)常为流行的最高月份。上海报道,轮状病毒所致的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秋冬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的寒冷季节为流行高峰。浙江的调查也发现,地理条件不同发病率亦不同,平原、山区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沿海地区。

近年致病菌群的变迁

同济医科大学从武汉市的腹泻病儿粪便中,检出?种病原,检出率为52。21%,主要是轮状病毒,其次是志贺菌、空肠弯曲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病原种类不同,其流行特点、大便性状亦不同,如脓血便中志贺氏菌检出率高;黏液糊状便中空肠弯曲菌检出率高。菌群菌型不断发生变迁,耐药性菌株亦在逐年增加,给治疗带来了新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有研究表明,小儿菌痢菌群的分布特点是宋氏菌痢多于福氏菌痢,而成人正相反。菌群不同引起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会也不同,福氏菌群引起中毒性菌痢的机会明显高于宋氏菌群所致者,故加强对福氏菌群的控制,是防止中毒性菌痢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小儿腹泻病静脉补液的原则及方法 下一篇:小儿腹泻的口服补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