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教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时间:2022-05-02 06:49:23

用传统教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更加强调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新课程的性质突出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目标是从双基训练到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是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文化积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课内外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身受益。

一、重新审视传统教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活动方式。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教学方法、手段、过程,甚至教学思想。每个教师都会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1)朗读,有范读、领读、齐读、轮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流利朗读、理解朗读、表情朗读。(2)默读,培养学生感知能力、速读能力,重视默读效果;(3)背诵,有齐背、个别背。能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深入领会课文、提高说写能力。

2.讲授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复述法、讲读法。要求:讲得精确、讲得精练、讲得精彩、讲得有启发性。

3.对话法。有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它的优点是发扬教学民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求学生要设计、要准备、要鼓励、要引导、要总结、要反思。

4.实践法。有观察、调查、参观、考察、考证、游戏、练习、作业、创作等。

二、正确理解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新教材的教学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态度、注重平时、注重发展,采用民主、公开、多元的学习评价机制。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包括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素养的基本概况应该是张口能说、提笔能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的,所以好的思维品质也应该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新课程的性质突出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目标是从双基训练到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是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文化积淀,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不要以为读了几篇作品,文化积淀就深厚了,语文素养就提高了。应当把优秀的作品当做精神食粮来加以消化吸收。优秀作品一方面能满足读者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影响着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阅读是素养,写作也是一种素养。

三、实施方案

要想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想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至少要掌握三种基本课型,即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这三种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阅读课,一定要以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等。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现代文阅读课还可以细分为讲读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文言文阅读课也可以分为诵读课、串讲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复活》等。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切不可忽略。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交流,千万不能放任自流。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教育,同时也应该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是一种理念,它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人文性中道德、理念、品格的确立对人类的整体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养是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积淀上提高的。

语文素养的提高除了靠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等方面的渐染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靠内因起作用,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外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练笔。

语文素养首要的应是对祖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和书写,这是很重要的方面,而恰恰这个方面经常被忽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是民族文化之根。

上一篇:提升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效能的策略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解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