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受众市场影响下的电视纪录片商业化发展

时间:2022-05-02 03:01:44

浅析受众市场影响下的电视纪录片商业化发展

摘要:19世纪30年代大众传媒开始向企业经营形态转变,把受众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受众观。而我国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却处于一种受众少、收益小的尴尬境地。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不乏优秀之作,例如,《复活的军团》、《故宫》、《大国崛起》等等,纪录片创作者运用了现代化制作技术和特效,影片不仅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启蒙意义,同时可看性极强。而《大国崛起》的编导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就是这样一部反响强烈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最后也没有赚到钱。这不由得使我们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未来忧心忡忡。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93-01

纪录片却很少能够赢得人们的如此关注呢?

我国电视纪录片究竟该如何实现商业化呢?

一、寓教于乐――教育与娱乐有机结合

对电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表明,各类电视节目提供满足的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心绪转化(diversion)效用、人际关系(persona lrelations)效用、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效用和环境监测(surveillance)效用。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受众渴望在电视节目中满足信息需求,娱乐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的需求。提到纪录片,在大多数电视观众心里首先产生了“枯燥”、“无聊”的印象。因为我国的纪录片往往只重视传播信息,却并不重视娱乐性和受众心理。

在我国,起初电视纪录片被定位为科教片,一味的教条化的语言,使观众产生了排斥心理。而闻名世界的Discovery的纪录片的定位是在传播知识和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娱乐风格,制作精良,在我国播出后颇受好评。电视受众在观看这类商业纪录片时,被节目中活泼的叙事方式和精美的画面所吸引,从而欣然接受了节目中所传达的自然科学知识。

2001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科教频道正式开播,同时推出了《探索・发现》栏目。从周一至周五,日播40分钟。《探索・发现》将“要拍观众喜欢的纪录片”作为栏目自身的明确目标。不难看出,该栏目是想打造成中国版的Discovery。虽然制作水平与Discovery有一定距离,但收视率始终保持在央视索福瑞收视率调查的前十位左右。

根据调查数据,该栏目以14~45岁的男性观众为主。主编盛振华指出,“《探索・发现》提倡娱乐化的纪录片,基本也体现了一种大众化、原创性、小成本的、本土化等电视栏目特性。”

二、合理的“搬演”――历史场面真实再现

如今,古装电视剧大行其道,许多学者抨击古装电视剧不尊重历史,误导观众,但电视剧制作者依旧乐此不疲。为什么古装电视剧会受到观众喜爱?电视剧创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往往都是根据小说、文献、古籍去揣测并加以加工,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让观众在观看电视剧中了解历史并得到满足。

那么纪录片创作者是不是也可以抓住受众对历史好奇心而创作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呢?

电视纪录片可按题材分为新闻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自然科学文化纪录片和社会人类学纪录片四类,我国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创作数量也并不在少数,但有很大一部分只是采访专家为我们进行讲解以及实地考察,而缺乏生动的场景再现,也就是“搬演“。我们从日本NHK纪录片可以借鉴到许多纪录片制作手段。

《历史秘话》(《ヒストリア》),是由NHK下属大阪放送局制作,自2009年4月1日开始,每周三晚十点在NHK综合频道播出,主持人是由在NHK拥有17年播音经验的渡边亚由美担任,每集时长为43分钟,相当于一集普通电视剧的长度。主要内容为关注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因果缘由。每一集节目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跨越的历史年代从日本镰仓幕府(1192-1333年)前夕到近现代的昭和年间(1926-1989年),围绕的人物既有源赖朝这样的政治人物,也有上杉谦信这样的一代名将,还有长谷川等伯这样的战国画家,更有太宰治这样的著名文豪。《历史秘话》是一个并不太遵循纪录片传统呈现风格的节目,毫不避讳对故事化的重用。真人扮演、场景再现等手法在片中俯拾皆是,与历史电视剧的界限已经模糊;而更有创意的是,《历史秘话》还利用电脑手段虚拟历史人物,并使之在节目中穿越到主持人面前,与主持人交谈并解答历史疑问。这一手法的使用让《历史秘话》对历史的呈现角度显得别具一格,而纪录片的叙事维度也变得异常的多元。

对于历史文献纪录片的“真实再现”,许多专家学者给予否定态度,但笔者认为,商业化是纪录片发展的必由之路,运用新技术、新思维,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寻找一条发展道路会为纪录片带来更多机遇。而适度的实用“真实再现”并加以注释并不会影响纪录片追求真实的本质。

三、新技术的运用――画面精致,视听享受

CG是英语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涵盖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建筑设计等。现在CG的概念正在扩大,已经形成一个可观的经济产业,我们提到CG时,一般可以指以下四个主要领域:CG艺术与设计、游戏软件、动画、漫画。

大家所熟知的电视纪录片《故宫》当中大量运用了CG技术,运用CG技术处理的画面多达80分钟,这些电脑制作的特效画面带观众领略了全景故宫的壮观和故宫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而如果单纯的把拍摄的画面不经过处理直接剪辑成片,相信画面所带来的震撼度会减弱许多,故宫宏伟的气势也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010年9月上映的影片《深海探奇》是一部3D纪录片,使观赏者犹如置身海底世界,身临其境地体会了海洋的神奇和壮丽。本片在内地也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在电视3D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将3D技术运用到纪录片中无疑会使更多的电视观众愿意通过看电视就领略自然和科学神奇的力量,体会电视纪录片带来的新奇感受。

四、商业化宣传渠道――扩大受众市场

电影、电视剧的宣传渠道可谓多种多样,包括开机仪式,拍摄过程中的新闻曝光以及首映仪式等等,拍摄过程中,剧组也会制造一些新闻噱头吸引受众注意。而纪录片为什么不利用商业化的宣传渠道来扩大受众市场呢?

有人说,纪录片是严肃的、是属于精英阶层的、是小众的,这些观点说出了纪录片在中国的现状,但却并不是创作者的本意。纪录片编导同样渴望被大多数人肯定,与纪录片观众交流。纪录片在我国的忠实观众为数寥寥,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电视纪录片收视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这与国民平均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却也体现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纪录片重视程度的差异。

纪录片具备真实性、新闻性、社会性、知识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其艺术性,并进行故事化处理,故事片的可看性不会逊色于任何其他形态的电视节目,加之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品格和文化价值,一个好的宣传和推广方式将会使电视纪录片有机会大放异彩。

有效适度的商业宣传会为纪录片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使纪录片制作实良性循环。

2007年,重庆科教频道转型为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公司;2009年,上海纪实频道成立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同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成立中线传媒公司;cctv10虽说播出许多纪录片,但是并不是专业的纪录频道,中央电视台也在积极筹备建立专业的纪录频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在摸索中前进,相信不久的将来,电视纪录片会被更多的老百姓接受,成为电视饕餮盛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2.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下一篇:唯美化身的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