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现象

时间:2022-05-02 02:43:51

浅析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现象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现状

·就业数量较低

根据全国妇联的一份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能够明显感受到性别带来的歧视问题: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机会;平均投出约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认为女生相比男生,就业机会更少。

·就业质量较差

相比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有差距。有些用人单位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往往会过分强调雇佣女性员工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忽视了女性员工在其工作过程中的优势方面。加之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根深蒂固,导致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被划分为“低技能、低收入”领域,很难做到与男性“同工同酬”。

·性别歧视较重

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招聘会的招聘条件上明确提出“不招女性”或者“仅限男性”,存在“歧视”或者“很歧视”女大学生求职者的现象,这就使得一些本身具备同等竞聘条件的女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限制了女大学生求职者的竞争机会。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成因

·自身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进入国家机关、外企,且她们的“城市情结”阻碍着她们的就业取向,大部分女生心高气傲,希望自己能够留在大城市,不愿意去小城市,更不愿意下到基层的乡镇。而目前,我国最需要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部分女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抱着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导致女大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社会原因

1、传统性别歧视观念的影响

这种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从古到今一直都有,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贤惠温良、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有的甚至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不同评价以及中华传统对女性地位的特殊评价,影响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偏向男性。

2、用人单位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我国的福利制度规定,用人单位要支付女性孕产期的费用。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用人单位的劳动人员不但减少,而且还要支出一部分费用,这无疑给用人单位增加成本负担。加之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年,单纯为利润的考虑,用人单位首选的求职者一般为男性。

3、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这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包括就业保障制度和妇女权益保障制度两方面的问题。虽然有“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落实男女平等”等相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条文,但是这些提法比较笼统,没有可以量化和具体的配套措施,特别是现行的生育保障制度很不完善,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不能成为女性就业的直接保障。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

·女大学生应转变自身就业观念

女大学生在校实习期间,既要夯实专业基础,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好地带入社会,而且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需要。女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把握机遇,关于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就业或创业,女大学生的择业尤其要注重求实。因此,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基层做起,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相关部门应加大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

男女平等指男女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妇女不因性别受到歧视,其实质是性别平等。要将性别意识纳入法律制定、政策决策,坚决反对性别歧视。相关部门应加大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使得男女平能够真正深入人心,有效减少性别歧视为女性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女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弱势群体有诸如身体上的缺陷、能力上的竞争力弱等困难,这部分人群在实际的竞争中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国家或政府对他们的照顾,他们很难走出“弱势”状态。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们国家对于保障女大学生这个特殊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女大学生的很多应有权利还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保障。因此,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各项保障制度急需加快落实。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民族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研究 下一篇:黄鳝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