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的生态观探析

时间:2022-05-02 10:38:37

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的生态观探析

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满足代内和代际需求的旅游形式。而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专项旅游,二者存在较大的相同点。笔者以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为基础,提出了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内涵,发展原则,主要从旅游主体、客体、介体三个角度提出发展建议,为瑶医药文化旅游更深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引言

将瑶医药文化旅游归为开展生态专项旅游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因为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作为依托,辅之以瑶族文化区域为场所,在瑶药的开采力度上有所克制,即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既合理利用了代内资源,又对代际的资源开发留有余地,可以说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人们为了了解、认识、体验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对自然资源既利用又保护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

一、瑶医药的演变历程

瑶族人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带,根据史料研究,强悍、旺盛曾是这个民族的标签。随着历史的变迁,不甘饱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他们隐居深山老林,毒蛇猛兽作伴,恶劣的生存环境诱使百病缠身。为了本民族的繁衍生息,瑶族先民在长期不断的尝试和积累中,总结出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瑶医药体系,“有瑶必有药”以百草治百病,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典范,丰富了中国医药体系,也为现代旅游提供了一个专项特色。

2008年,贵州从江的瑶医药药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说明了瑶医药文化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逐渐从民族产业中脱颖而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在发展瑶医药文化的同时,就要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瑰宝。

二、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内涵。

卢云亭先生(2001)指出生态旅游既要满足游客对回归自然的需要,又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这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关注地方文化的特种自然旅游。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益相关者。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发展的各利益主体都和谐相处,这是生态旅游的理想状态,也是当今旅游业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瑶医药文化旅游基本内涵

瑶医药文化旅游定义,从经济学上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界定,即以瑶医药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满足人们对瑶医药文化的科研、医疗、体验、观光游览需求的产品。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中的野生动植物的某些部分因具有医疗功效,成为了游客的吸引物,瑶医药文化旅游正是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合理利用,并将瑶族文化融入其中,在旅游市场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二)产生的背景

1965年,学者贺兹特建议对于文化、教育以及旅游再深思,并倡导所谓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 tourism)。发展至今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际保育和永续发展的基础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绿色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现了医药“养生热”。

在旅游需求方面,出现了市场对产品质量需求的变化趋热。随着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越来越挑剔,对走马观光式的旅游越来越不感兴趣。对于被动式的度假方式也越来越不满足,开始追求积极的旅行方式和对旅游的自主性及参与性。瑶医药文化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支,其出现不能脱离生态旅游出现的背景,人们从关注自然,到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理念的提升和推动,衍生出了“康养”的理念,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亚健康的人们新的追求。

生态旅游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特种旅游的发展,譬如中医药旅游、养生旅游、探险旅游、生态乡村游等越来越精品化的产品,笔者认为生态旅游、中医药旅游和瑶医药文化旅游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三)瑶医药文化旅游基本特点

笔者在结合生态旅游和中医药旅游的特点,根据瑶医药本身的特征得出了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特点。

1.生态性

瑶医药理论讲究“气一万化”和“盈亏平衡”,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而现在的生态旅游讲究的是生态环境伦理观,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它们之间有道德的约束,要求的是旅游者在生态环境面前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改变自己对环境只享受、不保护的片面做法。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约束,除此之外,前者还强调瑶医药供给者在使用瑶药资源过程中的克制和保护,生态性贯穿着瑶医药专项旅游的开发前、开发中、开发后的整个过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阐述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2.民族性

“一个族群会形成一个文化,血缘及文化传统相似的族群常常形成一个空间范围很大的文化系统”,这也是瑶医药文化形成的原因。有瑶必有药,瑶医药文化是瑶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依托瑶族生存的环境衍生而来的医药文化,自带本民族的行医用药特色,比如动物药和植物药共熬同食,上百种草药煮水泡浴,医巫同源等都是瑶医药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传承方面,老瑶医优先考虑本民族的学徒作为继承者,其目的还是在于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瑶医药文化的传播。

3.体验性

瑶医药文化不同于观光旅游,其偏向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体验和参与。生活在大瑶山的瑶族人民有泡药水浴的习惯,他们认为药浴可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强身健体。熬煮一大锅药水,逢年过节全家人都要药浴,这是瑶医药文化旅游在开展过程中最能说明其体验性的一种方式,其^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就在于其身心的体验度较高,用药浴将身体泡的通红,达到放松活络的效果,在体验经济盛行的市场下,这也使得瑶医药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4.专项性

体验经济是大众旅游弊病全新思考的一个平台,人们对于旅游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体验,产品需求趋向于精品化、细致化、私人定制化。瑶医药文化的专项性体现在中、饮食文化中、民俗生活中。传统瑶医在给病人治病前,往往要点香请神,念咒,求神查病,问卦求神谕等神事活动,从医学角度分析,这其实是用病人的信仰或崇拜对象,用语言和行为诱导病人进入特定的心理状态,身体放松,移易情性,变利血气,达到治疗的目的。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以及每个节庆瑶族人都会因时用药治未病。

5.狭域性

所谓的狭域性一是指用户市场方面,瑶医药文化旅游因产品特别、针对性强而只能吸引具有医疗养生意识的少数人去体验旅游,身体状况的良好与否决定着人们对于健康旅游的选择,对于瑶医药文化的体验。二是指地理位置方面,瑶医药文化因为瑶族的存在而具有不同于其他中医药类型的特点,在瑶族发展的地区将瑶医药作为一项专项旅游,更能突出其民族特色,离开瑶族人民活动的圈子,更多的则是将瑶医药归入中医药文化的大类中,这种兼容性的发展不利于民族特色的塑造,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除此之外,瑶医药文化还具有经济性、文化性、康养性等特点,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不能依据大众旅游的开发原则,而是根据其特色,在独具特色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自身的品牌,高起点、高品位的创新发展,从而避免市场的同质化,提高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三、瑶医药旅游开发原则

(一)“双目标”结构体系原则

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双目标”结构体系包括了“保护”、“发展” 两个方面。“保护”体现在:瑶药资源和瑶族社会文化资源的维持与恢复。“发展”主要在于:旅游主体、客体与介体的和谐发展,即对于旅游者,要满足其医疗、康养的需求和异邦文化的探索;对当地社区而言,就要注重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个人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旅游相关行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调整瑶族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遵循“非零和”的游蛟则

也称为“双赢效应”。在零和游戏中,参与者的机会呈相反关系,“你之得即我之失”,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味着另一个的失败。然而在非零和游戏中,博弈参与者之间不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概念,参与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共同利益。从生物之间的互惠共生和相互促进作用到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双赢”现象,人们逐渐认识到“利己”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即通过有效的合作达到与对手双方的全部胜利。

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带来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也会给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瑶医药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在旅游效益作用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将会共同享受旅游带来的效益。

四、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专项旅游的后起之秀,在挖掘、开发和发展阶段都属于探索期,从资源角度分析,无论是其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体现了生态旅游和康养旅游的主题和概念,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更高的需求体验。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鼓励“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在这一政策基础上,促使了瑶医药文化旅游向科学化、合理化的策略和模式发展。

(一)瑶医药文化旅游者的培育

瑶医药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免掺杂了一些迷信成分,民族色彩显著,大众对其还处于试探的阶段,旅游者对瑶医药的了解较为缺乏,这也就需要对瑶医药文化开展较为全面的宣传工作,扩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齐奋进,提高其知名度,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除了扩大宣传还应该进入市场扩大范围了解旅游者的需求,瑶医药在癌症、骨科、妇科、男科等方面的疗效有目共睹,很多人都是奔着治疗疾病的目的而接触瑶医药文化,然而瑶医药的“治未病”功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在瑶医药产品的设计方面注重私人化定制。

(二)瑶医药资源开发的“真”和“精”

“真”体现在瑶医药文化的原真性瑶医药资源来源于自然,奉献于生活。通过医疗的手段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平衡,减轻病痛的折磨,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这也要求瑶医药从业者秉着求真的态度,移植和仿制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旅游市场上的“伪”品,坚持本民族医药特色,同时也应该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创立本民族医药旅游的文化商标,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

“精”讲究的是瑶医药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性。 根据瑶医药的功效和特点,可在其度假养生类、观光类、民俗体验类、研学类产品下文章,不仅体现在样式外观上,重点还得放在质量上,使市场规范化、品质化,粗放性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被列入旅游市场中的次等品,旅游者追求的是货真价实高品位的产品。

(三)在民族旅游业发展平台上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封锁闭塞的自然环境是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而相对灵活的旅游业是现在市场的掌舵手,外向型的特点给民族地区输送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打破了这一天然壁垒,是一项“造血”式产业。从政府政策,到企业,再到当地社区,层层递进式发展,既要护源保源,即自然资源、客源、资金源,又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规避同质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避免同质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创建品牌,建立市场监控体制机制。政府首先要重视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严格把关市场准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扩大瑶医从业资格的普适性;其次旅游企业要适时开发瑶医药文化资源,增加投资,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活动必须以维护系统平衡与稳定为主体目标,经济目标只能作为从属目标,抵制恶性竞争;最后是人才的培养,壮大瑶医药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不仅仅在于扩充瑶医人数,还应该摄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人才,促使瑶医药文化旅游向专业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上一篇:多彩活动 乐在房山 下一篇: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应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