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维生素B12联合康复新治疗鼻咽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02 12:36:01

复方维生素B12联合康复新治疗鼻咽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维生素b12联合康复新对鼻咽癌放疗后2级皮肤反应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发生2级皮肤反应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破损皮肤后直接涂抹普通烧伤膏,治疗组以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破损皮肤后,用无菌棉签蘸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均匀的涂于创面待干,再纱布浸透康复新液湿敷于破损皮肤表面,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复方维生素B12;康复新;鼻咽癌放射性皮肤反应疗效

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据统计,恶性肿瘤放疗过程中皮肤损伤发生率为91.4%,因损伤严重而中断治疗的有58.1%[1],放射性皮肤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被迫停止放疗,延长总治疗时间,并降低放疗疗效,肿瘤局控率降低[2],虽然目前用于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方法很多,但尚无公认的一致有效方法。本科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应用复方维生素B12溶液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皮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放疗科鼻咽癌放疗期间发生放射性皮肤2级反应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8例,将7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年龄、卡氏评分、N分级、诱导化疗、放射剂量、湿性皮炎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出现放射性2级皮肤反应后,常规创面暴露,保持照射区皮肤的清洁,禁用酸、碱性等刺激性洗涤剂,避免日晒,穿棉质宽松内衣,避免摩擦。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以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破损皮肤表面痂皮及分泌物,然后用无菌棉签蘸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均匀的涂于创面,待干,再用大小适中的医用纱布浸透康复新溶液后湿敷于破损皮肤表面,3次/d,湿敷20min/次;而对照组局部采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皮肤表面的痂皮及分泌物后直接涂抹普通烧伤膏,3次/d。

1.3判定标准 治愈:中段放疗5d内,局部皮肤创面愈合,红肿消退,无渗出,痛痒症状消失,新皮生成,无痂皮,能继续接受放疗。显效:中段放疗5d内,治疗皮肤创面逐渐缩小,痂皮部分脱落,局部红肿消退,渗出减少,疼痛及痒感减轻。好转:治疗5~10d内,创面渗出减少,疼痛及痒感减轻,局部轻微红肿。无效:治疗15d以上症状无明显好转,局部创面分泌物增多,需借助其他治疗手段才能完成放疗。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见表1。

3 讨论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皮肤单次剂量受照5Gy,就可形成红斑,30~40Gy可形成湿性反应[3]。皮肤损伤的修复程度取决于该皮肤的血液供应及细胞生长繁殖速度。我院统计,鼻咽癌放疗后常见皮肤反应为1~2级,约占80%,出现3级约20%,4级需植皮治疗,一般认为是不应该出现在放疗过程中的严重反应。因此,临床上需要积极处理放射性皮肤反应。

复方维生素B12溶液的组份为 每5ml含维生素B122.5mg、硫酸庆大霉素4000单位,具有局部抗菌作用,并可减轻因放射性灼烧伤所致的局部肿胀。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 含有WHF(多元醇类、表皮生长因子)、粘氨酸、粘糖氨酸及多种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消肿、促进细胞增殖和新生肉芽组织增长, 加速病损组织修复,加快坏死组织脱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4],二者配合使用,能加速创面愈合,降低局部感染几率,缩短治愈时间,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任何过敏反应及其它副作用。目前, 临床上用于防治放射性皮炎的药物较多,包括激素类软膏、表皮生长因子等[5],疗效不一。笔者使用复方维生素B12溶液联合康复新液的方法不仅疗效好,疗程短,且方法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黎秀芬,唐玉平.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及护理[J]. 华夏医学,2004,17(5):866.

[2]殷尉伯,余子豪,徐国镇等. 肿瘤放射治疗学[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7-8.

[3]殷蔚伯,谷铣之. 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3 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108.

[4]高黎黎,王鲁平,李光辉,等.康复新的临床新用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7):1390-1393.

[5]徐敏, 李建彬, 田世禹,等.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4(17): 1354-1355.

上一篇:联合应用托吡酯干预利培酮导致体重增加的疗效... 下一篇: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CRP的影响